3. 斯密模式與凱恩斯模式的根本區別
斯密模式與凱恩斯模式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前者依靠民間的創造,提高效率來推動經濟的增長;后者是依靠政府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
其中,國進民退、政府拉動投資需求、驅動經濟增長的代表性政策是1998年的政策。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1998年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大規模的運用“凱恩斯主義”政策來推動經濟的增長。自那以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就變成了常態,起碼變成了主流的常態。效益有所提高,但是民營經濟在向后撤退,政府不斷地向前推進。
這一轉變的標志性事件是1998年的擴張性財政。2009年提的是4萬億,政府利用經濟干預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達到了一個高峰。在2012年又推出了4萬億2.0,媒體沒有高調報道,因為這個政策受到了廣泛的批評,根本性的否定。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改革開放前20年的斯密增長模式,把中國從低等收入國家推進到中等收入國家。但是,由于斯密模式轉變成凱恩斯模式,到中等收入階段之后,我們就掉進去了,現在很艱難地在“中等收入陷阱”里掙扎。
為什么收入提高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什么中國經濟的增長要想維持比較高的速度越來越困難?原因就在于這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長期依賴政府的刺激性政策拉動需求和推動經濟的增長,帶來了嚴重的后果。我們的企業,包括民間企業、國企在內,不去關注技術進步,不去關注創新,而是每天盼著政府又出臺什么政策?哪個行業又得利?我要站到哪個政策的風口上去?風口說早就有了,過去是講政策風口,現在是講互聯網風口,都想借助互聯網的風口和政策風口吹到天上去,而忘記了企業應該做什么事。用經濟學上的原理解釋,政府不斷的進行投資,其結果是索羅教授說的邊際收益遞減。投資投的越多所獲得的效益越少。投的越多,產能越大,價格越低,企業投資回報率降低,這就是投資邊際收益遞減,減到0的時候,政府刺激性政策已經沒有用了。邊際收益等于0時,再投資,增長還是停滯,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由來。
“中等收入陷阱”說的是什么?就是投資的效益基本上已經轉為0了。從宏觀全局來講,你現在投鋼鐵、水泥、煤炭,收益是負的,投資收入比你自身的成本還要低。所以我們已經到了一個節點了,不能靠拉動投資來謀求增長了。
4.凱恩斯式增長模式帶來的嚴重后果
過去十幾年間,凱恩斯式的增長模式,使國有經濟擴張,加速了投資邊際效益遞減,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第一個后果是過剩產能。眾所周知,國有經濟的效益比民營經濟顯著低,就市場來觀察,道理其實很簡單:不斷依靠投資刺激,形成的生產力超過了購買力的增長,最終形成今天中國經濟宏觀層面上的第一大難題――過剩產能。這是十幾年間靠政府政策拉動投資的結果。現在工廠要去產能,社會穩定也受到影響。
第二個嚴重后果是地方政府的大量債投。這是今天必須面對的又一大難題。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救助,去年應該已經有企業破產,地方政府的債投對中國政府宏觀層面的管理做出了一大貢獻。
第三個嚴重的后果是銀行資產質量弱化。銀行的壞帳現在從賬面上來看,已經十分明顯,這兩年也公布了相關數據。但是因為財務報表造假,可能壞賬比率比公布的數據更大。長期的拉動需求來維持增長,確實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許小年:不存在所謂中國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應向日本和德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