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一向是國際軍火市場的大買家,其GDP的13%用于國防軍事。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25%-40%。這其中固然有用于防御外部敵人的需要,但也有很大部分用于維持國內的情報系統和鎮壓機制。相比之下,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的軍費開支僅占其GDP的5%左右。
在阿拉伯國家中,不僅石油生產國深陷資源詛咒,其他一些國家也有類似石油的資源。埃及的石油資源不豐富,但每年靠蘇伊士運河的過路費即可得到20億美元,另外還有美國外援22億美元。這些收入和石油美元一樣不依靠本國人民的生產勞動。約旦全國GDP只有170億美元,但美國援助就有10億美元。
資源詛咒的核心在于,豐富的自然資源扭曲了政府的行為方式。一個依賴稅收的政府,不管是否民選上臺,都必須呼應民間對有利于生產的制度環境的需求。政府有激勵改正錯誤,完善制度,促進生產,以增加人民和政府自己的收入。雖然程度有別,但這種國家的制度建設總會取得或快或慢的進步。
那種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根本不愁收入的政府,對民間的要求完全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壓制控制人民。他們中比較好的,會用小恩小惠收買人民,維持統治,但絕不會有興趣和能力去進行艱難復雜的制度建設。
正是在資源詛咒之下,阿拉伯國家最近幾十年的政治嚴重失敗。這其實才是恐怖主義勃興的主要原因。
政治失敗
以北美、西歐、東亞、東南亞這樣地理單元來看,中東阿拉伯地區是過去幾十年間全世界政治最失敗的地方。這里政治之糟糕,比非洲還不如。非洲至少沒有向世界輸出大量的恐怖主義。近年來,非洲的發展也頗有起色。而中東阿拉伯地區可說看不到什么希望。
最近幾十年的阿拉伯國家政治,一言以蔽之,就是始終沒有走上正軌。明明被現代化沖擊得面目全非,當局卻還自欺欺人地想要維持中世紀的王權政治。石油美元讓他們的幻想暫時還能維持,但代價是沉疴積累,病入骨髓。
資源詛咒之下,阿拉伯國家政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封閉,對外封閉,對內尤其封閉。對外,只向少數石油公司、金融巨頭開放,只接受外籍勞工,此外,既不需要吸引外國投資發展本國生產,更不需要思想文化交流。
對內,盡量把人民全面排斥在政治體系之外。不但沒有選舉,也沒有任何公民政治參與。阿拉伯國家的人民,運氣好的,生活在沙特這樣的富裕國家,被國家用石油美元養起來,坐吃山空,工作主要靠外籍勞工。運氣不好的,則連殘羹剩飯也吃不上,只能眼睜睜看著少數王室高官巨商揮金如土。豐富的石油資源,成了獨夫民賊及其家族的私產。
美軍打退了薩達姆對科威特的侵略,同時徹底解除了伊拉克對沙特的威脅。美國人可能認為這兩國人民會對美國感激不已,可是,普通的沙特人、科威特人的真實感受卻是:美國不過是在拯救科威特和沙特的王室。
阿拉伯統治者樂于接受物質現代化。他們喜歡豪華汽車、七星級酒店、設施完備的飛機場,當然還有最先進的戰斗機和坦克。但他們卻同時抵制制度、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在中東石油被大量發現以前,埃及等國的知識分子反倒比后來進步得多。他們熱烈地向往西方、效仿西方。大量石油美元涌入之后,他們反倒自我封閉起來。曾經,埃及以其精神和文化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現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心是手握大把美元的沙特阿拉伯。
政府和民眾之間總會有矛盾和分歧。區別在于,在政治封閉的國家,這種矛盾和分歧會發酵成為人民對政府的強烈不滿。這種情況下,看到美國是他們所痛恨、厭惡的政府的支持者以后,人們也恨起美國來。美國的慷慨和熱情不但無助于改善局面,反而進一步惡化了局面。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恐怖主義是伊斯蘭問題,還是阿拉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