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流動人口減少但城鎮化率還在快速提升
官方數據表明,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提升了1.6%,盡管進城農民工數量是負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還可以憑借城鎮化而具有巨大潛力。因為區域經濟增長在很多情況下是靠移民來推動的。
我們目前城鎮化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靠統計分類方法來實現的,即所謂戶籍的城鎮化或本鄉本土的城鎮化。并沒有帶來生產要素配置結構的相應變化。
不少人認為中國的戶籍城鎮化率還太低,所以,城鎮化對經濟拉動的潛力還很大。這么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中國過去的城鎮化是靠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工業來實現的,是低廉生產要素的提供方。如今,農民的市民化過程,則是需要通過政府舉債,擴大財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務來實現,這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
比較中美之間的GDP/M2,你會發現,目前中國投入兩元錢,只能創造1元GDP,而美國投入兩元錢,可以創造3元GDP。說明中國過去為拉動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很大,這還是屬于欠賬式(虧欠百姓)增長階段。如今,到了舉債式(彌補社保缺口)增長階段,則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從今以后,投下去3元才能創造1元GDP。
盡管我并不看好以提供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指導思想的城鎮化對經濟的提升作用,但我也不認為經濟會出現大幅下行。畢竟中國政府還擁有比所有國家都大的資產,如國企、土地、礦山、森林、水等資源。
資產如此之大,負債還可以繼續擴大,3%的財政赤字率應該大大突破。2016年估計是一個債券大發行之年。
文/李迅雷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首現人口雙降 財政赤字率將有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