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捏內政外交兩盤棋
中國領導層之所以在外交上“這么拼”,是需要通過外交來維護其權力。一系列對外大動作背后,也說明了兩個深層次問題:其一,通過外交方面的成功可以打開國內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局面,倒逼國內的一些政策實施和改革進行;其二,通過外部國際政治的各種資源,起到緩解國內部分緊張局勢的作用。
如今中國的內政和外交已經越來越緊密,高明的領導人會進行國內外宏觀而綜合的考慮,會同時下兩盤棋。美國的領導人也是如此。當一些效果和利益在一盤棋中暫時拿不到的時候,會啟動另一盤國內或國外的棋進行呼應或補充。
從國內政治角度講,習近平執政后大力進行反腐、收緊各項權力,同時也遇到很多困難和阻力,例如利益集團的阻攔、反腐強勢之下部分官員通過“無為”進行消極抵抗,以及得力人馬可能還沒有完全到位等。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這也是最為主要的,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一些人說這是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導向型經濟上轉變,一些人說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上轉變。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結構性轉型主要是向市場和中產階級消費驅動的經濟上進行轉型。
如此復雜的社會現實下,如何進行國內外政策的改革和調整,需要保持清醒的思維,分清輕重緩急。
比如說,現在看起來有些滯緩的央企改革,從打腐敗開始著手是正確的。如果不這樣開始,接下來的央企改革就難免產生另一輪新的腐敗。現在我們看到的成效是:鐵道部已然不復存在,石油業周永康的勢力被打得一塌糊涂,金融業的反腐調查正在深入,電力行業也開始了類似改革,同時央企的改革需要從金融業開始。2016年中國將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這也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在互聯網以及創新行業,中國正在尋找一些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在下滑,但情況并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糟。中國的決策者還可以打出很多張經濟牌,比如說中西部欠發展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改革和下一輪城市化的推動等。這些之所以沒有開始,是需要考慮一些國內矛盾和沖突,是否會付出更大代價。
可以說,中國正在尋找一條在輕重緩急和利益取舍上更為合理的發展模式。這些有可能會一步步實現,但需要更多時間。
國內政治發展提供原動力
國內的改革要想實現,需要依托于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目前來看,中國國內外兩盤棋的落子都是暫時的,都還在試探。中國的領導層仍然保持著清醒認識,用這些舉措去試探國內外的反應,看他們在哪些地方支持、哪些地方反對,不斷認識外界對中國的理解和對策。
這一點上,中國有些做得很好,很有針對性也很見成效;有些也說明其高估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或對西方缺乏認識。比如對境外NGO的管理辦法草案讓西方反應如此之大,說明中國對西方的了解十分不足。
由于歷史上的長期封閉和半封閉,中國和外界的相互認知不足,刻板印象頗深。相互淡化或扭轉這些刻板印象、放下成見、深入了解彼此,還需要時日,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
未來的2016年,中國對外的首要舞臺在G20峰會,這又是一個讓世界認識中國、認可中國的機遇。但我想強調的是,國際政治和外交的公關,最終需要國內政治的發展來提供真正動力,如同中國現在的國際影響力也源于本身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一樣。如果中國政治更加穩定化、制度化、法治化、民主化,那么中國對外的國際影響力就會更強,在對外進行推廣和公關時,中國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會更有說服力。
李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采訪整理 記者/王衍
本文刊載于《鳳凰周刊》總第565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領導人在下一盤什么樣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