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色列已先后發射3代共9顆“地平線”系列成像偵察衛星,其中“地平線”1號、2號為第1代,“地平線”3號、4號為第2代,“地平線”5號~9號為第3代。除了“地平線”8號是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外,其余均為光學成像偵察衛星。
為了降低費用,“地平線”系列成像偵察衛星都是小衛星,每顆衛星質量只有300千克左右,但性能均非常優異。目前在軌服役的“地平線”5號、7號、9號分辨率為0.5米,載有合成孔徑雷達的“地平線”8號分辨率為1米,是世界上最小的光學成像偵察衛星。
2014年,以色列成功發射了“地平線”10號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它是第4代“地平線”衛星的代表,質量約400千克,具備高度的敏捷性和自主性,可拍攝大量高清晰衛星圖像。該衛星采用的小型平臺可適應多種類型有效載荷,攜帶全色/多譜段相機。由于采用光學拼接技術,所以具有圖像融合生成能力。“地平線”10號裝有1臺高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此雷達重約100千克,功率1600瓦,包括大型陣饋和可展開網狀天線,工作在X波段,中心頻率9.59吉赫茲。其寬測繪帶掃描模式分辨率為8米;聚束模式分辨率優于1米;帶條模式成像沿飛行方向分辨率為3米;鑲嵌模式可獲取多個目標區域畫面,組合形成給定區域的一幅較大圖像,分辨率為1.8米。
歐洲獨立自主
長期以來,歐洲在軍事航天方面一直依賴于美國,發展非常緩慢。1999年爆發的科索沃戰爭使歐洲軍界開始覺醒。在這場戰爭中,歐洲部隊主要依靠美國偵察衛星所提供的情報實施作戰計劃,使歐洲處于被動局面。痛定思痛,為了在軍事航天上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歐洲近些年來積極發展偵察衛星。
以法國為主研制的“太陽神”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先后發射了4顆,其中“太陽神”1號A、1號B為第1代,分辨率為1米;“太陽神”2號A、2號B為第2代,分辨率為0.5米。其實,在科索沃沖突中,第1代“太陽神”已經升空,首次作為一種實戰工具,被成功地用于空襲計劃的制定和轟炸效果的分析等。但第1代“太陽神”與美國的衛星相比差距較大,為此歐洲又研制了第2代“太陽神”,并在黎巴嫩、阿富汗、乍得和達爾富爾等軍事行動中證明了它的價值,被用于繪制戰場地圖,監視恐怖主義威脅,強化裁軍與不擴散條約。目前,法國正在研發分辨率可達0.1米的第3代“太陽神”偵察衛星。
在2006年以前,歐洲只擁有光學成像偵察衛星,而沒有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所以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很難發揮作用。而歐洲許多國家天氣多變,常常陰云密布,所以急需擁有能全天時、全天候觀測的雷達成像偵察衛星。2006年12月19日,由德國研制的歐洲首顆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放大鏡”升空。這是德國的第1顆偵察衛星,引起了世界軍事航天界的廣泛關注。此后,德國又發射了4顆組成星座,每天可以提供30幅以上從北緯80°~南緯80°的圖像。與美國“長曲棍球”不同,“合成孔徑雷達-放大鏡”是小衛星,質量只有770千克,并采用星座方式運行,由俄羅斯火箭發射,性能好、成本低、風險小?!昂铣煽讖嚼走_-放大鏡”的分辨率約為0.7米,可以辨認運動中的汽車及飛機型號,并能識別地面“特殊設施”。
2014年,西班牙的“德莫斯”2號軍民兩用高分辨率衛星升空。它載有多光譜推掃式成像儀,全色分辨率為0.75米,設計壽命7年。
歐洲還在研制電子偵察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現已發射了“蜂群”小型試驗電子偵察衛星和“螺旋”微型導彈預警演示衛星。
日本雙管齊下
1998年8月31日,朝鮮發射的一枚“大浦洞”導彈從日本高空掠過,使日本驚出一身冷汗,并以此為借口,開始研制成像偵察衛星。
2003年3月28日,日本用一枚國產火箭成功發射了該國第1顆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光學”1號)和第1顆雷達成像偵察衛星(“雷達”1號),它使日本成為繼美國、蘇聯、以色列和法國之后第5個擁有光學成像偵察衛星的國家,以及繼美蘇之后世界第3個擁有雷達成像偵察衛星的國家,在全球產生巨大反響。
至今,日本“光學”和“雷達”系列衛星已各發射4顆,另外各有1顆發射失敗。其中“光學”1號、2號是日本第1代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為1米,“光學”3號和4號是日本第2代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為0.6米;“雷達”1號、2號是日本第1代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為3米,“雷達”3號、4號是日本第2代雷達成像偵察衛星,分辨率為1米。
日本已于2013年建成由2顆“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和2顆“雷達”成像偵察衛星組成的全球情報處理系統,以保證每天可以對地球上任何地點至少偵察1次。
日本現已開始研究第3代成像偵察衛星,目的是強化監視朝鮮核設施,使偵察衛星小型化、輕量化,進一步提高機動性,對地面進行拍攝時,在有限的最佳攝影瞬間拍攝更多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