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先生曾提出一個“血汗工廠”能否戰勝“福利國家”的哥德巴赫猜想:非發達國家的低人權低收入(低工資),所帶來的商品低價格,是否會對有著高工資、高福利,并存在強大工會組織的發達國家形成威脅?從而迫使發達國家降低工資,削減福利,并使西方國家陷入政治動亂?
這種推測并非完全沒有道理。那些長期落后的國家,由于封閉,人民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出現了高達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差距。一旦開放,融入全球化,發達國家的資本技術因其低勞力成本進入,同時,廉價產品沖擊發達國家的高價產品。由此既帶來落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發達國家的經濟停滯。經濟學上把其稱為“產業轉移”。所謂的“中國崛起”,便是這種產業轉移的結果。而美國的“占領華爾街”,也與美國制造業萎縮,失業人員增加有關。所以,“血汗工廠”確實對西方國家形成強大沖擊。但“血汗工廠”一定能戰勝“福利國家”(發達國家)?
產業在國家間的轉移,實際上是國家間的生產邊際成本比較,產業會流向生產邊際成本低的國家。生產邊際成本當然與勞力成本有關,但也與生產效率相關。發達國家的生產效率顯然比發展中國家更高,否則就無法解釋發達國家的先進與發展中國家的落后。只有當發達國家的高生產效率,無法對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勞力成本差異時,才會出現產業從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的轉移。一旦不發達國家的勞力成本有提高,其生產成本接近發達國家時,產業轉移就會停止。中國現在制造業成本與美國相近,則中國工人656美元收入與美國工人3263美元收入的差距,便是中國與美國生產效率的差距。
國家的生產成本既與每一企業的生產效率相關,也與關鍵工業生產效率的跳躍式進步相關。美國的“頁巖革命”,顯然是能源工業效率的跳躍式提高。它極大地壓低了美國鋼鐵、鋁、造紙等能源依賴型產業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據波士頓咨詢公司核算,美國的工業用電價格現在要比其他出口大國低30-50%。這樣的國家生產成本當然能不斷降低。反觀中國。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環境下,油價電價反而節節上升。為什么,因為中國的能源企業都是壟斷,沒有市場競爭的企業根本就沒有生產效率提高的動力。
中國長期封閉落后,人民收入與美國相比,曾經出現高達幾十倍的差距,一旦開放,由產業轉移帶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對美國經濟形成沖擊。于是主流意識形態就象打了雞血一樣,夸贊中國模式者有之,論證美國民主制度危機者有之。但面臨目前制造業開始向美國的回流,那些唱響中國的如何解釋?美國經濟的復蘇證明“血汗工廠”最終難以戰勝“福利國家”。因為高工資高福利(美國并不是典型的高福利國家,但比中國的福利更高)的美國生產效率在不斷提高。而以“血汗工廠”著稱的中國生產效率并未提高。什么制度能提高生產效率?私有制、競爭的市場經濟、民主制度和人民的充分自由,而不是強大的行政權力。
文/胥志義 來源:共識網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胥志義:西邊的太陽快要下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