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有保障
“只要嚴格遵守核安全法規標準,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措施,我國內陸核電廠址的安全是有保障的。而且,我國內陸核電廠液態流出物排放標準比沿海更為嚴格,目前的技術下不會造成污染以及影響所在地區水資源的分配及用水安全。”9月8日,參與調研的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蘇罡在2015中國國際能源峰會上說。
中國工程院的調研報告認為,隨著內陸地區經濟加快發展,未來電力供需缺口增大,未來能源消費總量及人均能耗在數量上將有顯著提升,因此建議國家在核電布局上,需要在沿海核電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內陸核電。
“現在,我們國家采用的技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安全性最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曾表示,盡管對內陸核電站安全性的質疑還存在,但明年內陸核電站肯定會放行。
“明年就是‘十三五’的第一年,而目前使用AP1000技術的三門核電站進展順利,預計2016年下半年進行商業化運行。”王炳華說,未來核電的技術會越來越好,安全性會越來越高。持類似觀點的中國工程院杜祥琬院士認為,“無論是沿海還是內陸核電站,都要通過深入的科學論證,明確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發展。”
而今,中國內陸核電廠址選擇依據的法規標準日益完善、選址過程嚴謹而細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自2008年以來一直開展關于內陸核電的研究,陸續完成《內陸核電廠址需要關注的問題及不同類型機組適宜性分析》、《內陸核電廠水環境影響的研究》等報告。
內陸核電站是否安全,其他國家早有定論。據統計,世界在運核電機組有一半以上建在內陸,比如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有21個核電廠、總裝機容量3000多萬千瓦。半個世紀以來,其他國家內陸核電安全運營的事實證明發展內陸核電廠安全有保障。
在中國投入商業運行的23臺核電機組中,至今尚無內陸核電項目。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呼吁加快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為‘十三五’期間核電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從核電協會獲悉,中國自主開發的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已開工,成套設備制造等能力都已具備,可借力于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沿線國家將成可挖掘的市場。而世界各國發展核電的雄心壯志不小,英俄美等傳統核電大國仍堅持要發展核電,中國等已有核電的發展中國家計劃大力發展,而超過40個沒有核電的國家正在考慮是否開發核電。
更有說服力的是,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也曾公開表示,中國核電發展總體來說是健康的、安全的,與此同時一直還在就“十三五期間”是否建設內陸核電廠進行論證,但從技術層面來看,中國內陸核電廠采用第三代壓水堆技術,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核電技術。
文/楊仕省 來源:華夏時報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內陸核電開工信號:31個核電廠址完成可行性初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