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軍事指揮信息系統正逐步由‘以平臺為中心’的層次化聯網模式向‘以網絡為中心的扁平化組網模式’轉型,進而提高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
藍羽石:沉浸在軍事指揮信息系統里的創新人生
夜已深,燈下的人依然在認真審核著書稿。他是藍羽石——“空軍情報、指揮、控制與通信網絡一體化工程”(以下簡稱空軍“四網一體”工程)總設計師。此刻,他不時緊鎖眉頭,抑或會心微笑,手中的鉛筆在書稿上圈點寫畫,像是在回憶他的過去,也像是在愛撫著自己的孩子,完全沉浸在他所一生摯愛的軍事指揮信息系統世界里。
開拓之路,創新涅槃
1978年,藍羽石考入山東大學電子系,成為擠過千軍萬馬的一代“天之驕子”。從動亂的年代走過,成功進入象牙塔之后,他深感學習機會來之不易。4年的大學生活,他發憤圖強,為日后在軍事指揮信息系統科研領域大展宏圖打下了堅實基礎。走出校園的那一刻,盡管前方有的是來自大城市的誘惑和繼續深造的機會,他還是毅然選擇了位于南京郊區的原電子工業部第二十八研究所。因為,在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心中有一個夢,那就是以青春和知識來守護祖國萬里長空。
上世紀80年代初,二十八所曾因成功研制以“1125工程”“853工程”為代表的第一代指揮信息系統,開創了我軍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先河。藍羽石加入的就是這樣一支令人驕傲的隊伍。1982年以來,他從一名普通的程序員做起,逐漸成長為主任設計師,甚至二十八所最年輕的系統總設計師。他這一步一個腳印,有人看到了人生的積累和升華,也有人無法忽視他直面軍事指揮信息系統研制的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挑戰。
自建國以來,軍事指揮信息系統建設就已經被提升到了戰略日程上。尤其到上世紀90年代,以聯合作戰為主要樣式的現代高技術戰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國的軍事信息系統,特別是指揮信息系統在這種情況下顯出“短板”。當時的指揮信息系統由各軍(兵)種獨立建設,系統間無法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簡稱“三互”),難以滿足現代聯合作戰要求。
“作戰需求就是軍令,也是軍工人的神圣使命”,藍羽石深諳其中大道。1995年,在“C3I系統互聯互通互操作技術網絡系統試驗模型研究”課題的支持下,他經過深入調研,提出了以集成代理為核心的異構指揮信息系統集成模型和方法。
設計方案、采購器件、編制軟件、調試系統……藍羽石心中只剩了一個精益求精的信念,為了將研究成果日臻完善,他帶領課題組日夜奮戰,短短幾年時間,就解決了聯合作戰條件下跨軍(兵)種指揮信息系統與武器平臺的集成難題,為實現各系統間信息傳輸的互聯互通及業務功能的互操作奠定了技術基礎。
因為效能優異,該項目成果迅速在全軍推廣起來,并在2000年應用于某出口型防空自動化系統設計中,解決了我方系統與國外用戶已有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時間統一和協同運行等集成問題,贏得了國外用戶的好評,拓展了對外軍貿市場,為“中國制造”四個閃亮的大字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彼時彼刻,以區域互聯為特征的第三代指揮信息系統的種子也開始萌芽了。
而這僅僅是創新之路的開始。自2004年起,在全軍某數據鏈加改裝科研工程中,作為總設計師的藍羽石,對原集成代理架構的功能和應用模式進行了創新,提出以消息處理器為基礎的平臺消息處理共性軟件和作戰應用共性軟件為核心的3層架構模型,統一了全軍數據鏈加改裝系統和平臺的集成應用技術體制,解決了大量異構平臺統一加改裝的工程難題。該模型推廣應用到全軍數千個作戰系統和平臺后,得到了一線作戰部隊的無數好評。
經過3年的應用實踐,2011年12月20日,汪成為、童志鵬、戴浩、張錫祥四位院士在國防科技成果鑒定會上,聯名評價該項目,“是我軍武器裝備由平臺中心向網絡中心轉型的重要標志。首次在不同軍(兵)種指控系統、傳感器和武器平臺之間實現了高速機動網絡環境下的互連互通,填補了國內空白,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在役同類裝備先進水平”。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揭秘中國空軍版“網絡中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