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運河經濟觸發的連鎖反應
大宗交易、長途貿易的出現,又不能不催生出發達的商業信用。宋朝以銅錢為主要貨幣,但銅錢笨重,不方便攜帶——你總不能從京師運著一船銅錢到江南進貨吧?因此,宋人發展出一套商業信用,包括便錢、交引等,用以支持長途交易。
《閘口盤車圖》 五代 佚名 絹本水墨設色 53.2×119.3厘米 現藏上海博物館, 圖中黃圈為水力帶動磨盤
便錢是京師便錢務出具的匯票,商人只要在便錢務存入現錢,即可獲得一張匯票,憑票可到各州政府開設的匯兌機構兌換成現錢。這樣,假設京師的商人要到江淮收購商品糧,他大可不必押運一船沉重的銅錢前往,只是需要身上帶著一紙便錢就行了。
交引是政府支付的有價證券。商人到邊郡入納糧草等,政府估價后,即以高于市場價的收購價發給交引,商人憑交引可赴京城或產地領取錢或者茶、鹽、礬、香藥等貨品。京師的折中倉也接受商人輸粟,然后優價給予交引,憑引可至江淮領取茶、鹽。交引有面額,人們往往不用交引提貨,而是當成貨幣用于交易支付。又由于交引面額蘊藏著巨大的利潤空間,交引本身也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有價證券)被買入賣出,京師與“沖要州府”都出現了交易交引的交引鋪,類似今天的證券交易所。
水運網絡——長途貿易——商業信用,這是運河經濟觸發的連鎖反應。運河還有另一項功能,也被宋朝人敏銳地捕捉到了——沿漕運線建設大型磨坊,用來加工糧食與茶葉(宋人飲茶,并非用茶葉浸泡,而是將茶葉研成茶末,沖泡而飲。此法后傳入日本,是為末茶)。漕河便于磨坊原料與產品的運輸,而且水流可以驅動水磨,達成自動化生產。《閘口盤車圖》描繪的便是一個大型的官營磨面作坊,四五十個磨坊工人正在從事磨面、篩面、扛糧、揚簸、凈淘、挑水、引渡、趕車等工序,而作坊的核心部件——磨面的機械即由水力帶動。
宋政府對水力磨坊抱有強烈的興趣,在京師與一部分州設立了“水磨務”,管理水磨加工業。汴河之上,更是遍置官營水磨。水磨之多,甚至影響了汴河的航運與沿岸的農業灌溉,導致各方展開了對水資源的爭奪。放在大歷史中,這樣的沖突顯得意味深長,讓人忍不住聯想到英國工業革命初期的“羊吃人”沖突。
從某種意義上,英國的工業革命可以說就是水運推動出來的。中國經濟史學家全漢昇先生認為,英國的煤礦之所以能夠大規模生產,以滿足工業化的需要,是因為這些煤礦都位于海岸線或河流附近,因此,在鐵路網建設成功之前,可以利用便宜的水運將煤大量運輸至各地市場出售。“在工業革命以前的英國,假如沒有便宜而有效的水運,而只是用落后的交通工具來在陸上運輸,那么,煤礦開采出來的煤只能在附近十至十五英里的地方出售,如再運遠一點,就要因為運費負擔高昂而賣價太高,從而賣不出去了。”如果這樣,工業革命便會失去了產生的動力。
有時候,歷史性的巨變就蘊藏在毫不起眼的細節當中,就如絢爛的煙花在爆發之前,不過是一枚小小的炮筒。我們的遺憾是,宋朝的煙花綻放了,卻又熄滅了。
文/吳鉤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