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胡志明市——吸了一口水煙,又喝了一口啤酒,身穿黑色雞尾酒裙的29歲高科技創業者水長(Thuy Truong)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對于西貢淪陷40周年,她有什么想法?
“40年前?”她在夜總會嘈雜的音樂聲中大叫。“誰在乎!”
越共軍隊獲得勝利40年之后,這個城市仍被當地人稱為西貢,但它的靈魂似乎牢牢著眼于當下。對于日益富裕的年輕人而言,西貢是一座不愿回顧往昔,熱衷于玩樂的城市,也許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座貪婪的資本主義之城。
曾有一幅著名的照片顯示撤離者爬上一座公寓大樓的室外樓梯,登上中情局直升機的混亂場景。現在,那座公寓周圍的街區滿是奢侈品商店,出售著1000美元的日默瓦(Rimowa)旅行箱包,2000美元的巴寶莉(Burberry)套裝。
從阮惠街中段延伸出來一條新鋪的人行道上,正在舉辦一場越共已故高級官員紀念照片的臨時展覽,玩滑板和旱冰鞋的少年正在照片前穿梭。越共革命領袖胡志明的雕像,則夾在一座豪華酒店和一座翻新后的法國殖民時期建筑之間,一家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商店很快將在該建筑中開業。
越南胡志明市的酒吧Chill。這座仍被當地人稱為西貢的城市,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堡壘。
越南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是在1975年西貢淪陷、越南統一之后出生的。
一些年輕人慶幸自己是在如今這個時代長大成人,因為越南此前經歷了數個世紀的戰爭、占領,以及與外國軍隊的纏斗,現在處于和平時期。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1975年之后很久我才出生,”22歲的秋毅(Thu Nghi)說。她有一家收購、整修和銷售房屋的公司。秋毅童年時遭受過貧窮和不幸,她從一家小型貿易公司開始,發展起了興旺的生意,現在她已擁有四輛汽車和多處房屋。
西貢是越南南方的前首都,隨處可見新富階層,因為在越共贏得戰爭時,之前的富人或是逃走,或是被剝奪了財產。
越南統一后的早些年,政府開辦集體農場,禁止私營企業,這些舉措讓人苦不堪言。
蘇聯解體前后,越南領導人改變政策,擁抱市場經濟——他們曾努力打敗的那種體制的支柱之一。
此后,在1975年前一直是資本主義自由捍衛者的西貢,充滿活力地回歸本源。
在1993年來到越南的加拿大人拉爾夫·馬特斯(Ralf Matthaes)的記憶中,街道上“除了自行車沒有別的”。他說,“要是見到汽車,你真的會停下來,盯著它看。”
如今,摩托車占據了城市街道,經常還包括人行道。許多內燃機一齊轟鳴的聲音,成為現代越南城市的標志,聽起來像是沖撞、翻滾到海岸的巨浪。
共產主義整齊劃一、避免出風頭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馬特斯目前在這里經營一家市場研究咨詢公司。10年前,他的一名越南同事因為開寶馬車而感到局促不安,當同事們到她家時,她用紙板遮住了汽車。
“這是最大的變化之一,”他說。“現在可以看到人們開車到咖啡館,把車停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這個社會的風氣已經從隱藏財富變成炫耀財富了。”
在越南戰爭中,有5.8萬名美國人和多達300萬名越南人死亡。如果說越南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人要確保越南能夠發展資本主義,那么結果證明他們原本無需擔心。在美國駐越南大使泰德·歐斯尤斯(Ted Osius)所說的“地球上最具創業精神的人”的推動下,資本主義浪潮不斷涌動。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資本主義浪潮涌動下的西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