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東南亞印度化的國家
東南亞是印度化的國家,中國社會普遍看扁了印度,把印度視為阿三,恐怕是低估了印度這個有著古老歷史傳統的大國。歷史上,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就沒有超過印度,如今仍是如此,如果忽視了印度的經濟、政治、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會有非常大的問題。從柬埔寨的吳哥窟到印度尼西亞普蘭巴南神廟,從東南亞上層的婆羅門主義到民間的印度化的生活方式,無一不是在顯示印度的影響。尼泊爾的國教是印度教,不丹的外交與國防交給了印度,錫金已被印度吞并,東南亞國家天然對印度有著親近感。當印度的國內經濟發展走入快車道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將遇上強勁的競爭對手。
中國是個后進入東南亞的大國,在過去還曾經支持過東南亞的共產主義革命運動,一時間東南亞各國風聲鶴唳。改革開放后,中國在李光耀的建議下,迅速撤出了對東南亞共產黨的支持,但非是光榮的撤退,若非泰國為馬共提供了泰國合艾這一棲息之地,馬共在叢林中滅亡是可預見的事。中國無法像美國那樣,可以提供核心價值觀,也無法像日、印在東南亞所在國有歷史的影響可依靠。諸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此卻視而不見,眼看著中國落入兩難之地,仍是國家的座上之賓。任何國家和政府沒有不操弄歷史的,中外國家都如此。但需要對外展開交流和交往時,則專家學者需要實事求是的判斷和預測,而非有一己之私,置良心于不顧。以操弄的歷史來作為理論依據,所得的結論是非常搞笑的。日美印在東南亞的影響力絕對遠高于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軟實力這點上,中國目前仍然擺脫不了被動的局面。東南亞的華人,無不以擺脫中國政府的政治影響為標志,只是想獲得經濟方面的利益,專家學者不會對此不知。
二、“一帶”上的天真
“一帶一路”中的“一帶”,是個伊斯蘭占主導的地區,其穆斯林的內部教派沖突,已經遠大于其同基督教、天主教的沖突。一戰中歐洲的帝國沒能解決的問題持續到現在,美國仍然也沒能解決,而這些國家在宗教的研究上遠超中國。雖然,中國的新疆有眾多的穆斯林,當看到能在清真寺前組織大跳小蘋果,也要當查理的勁頭,就不能不懷疑推進“一帶”上,是否做好了進入穆斯林的世界的準備。從現在的各種對“一帶一路”的討論上,還沒有看到伊斯蘭學者的見解,這不能不說是個缺陷,說好話是誰都可以辦到。美國在中東的尷尬地位,應對我們有所啟發,而不是意氣風發、志在必得。美國在中東希望建立民主,卻發現平等遇上了伊斯蘭的平等制,自由和伊斯蘭的先知爭高低,法制對上了伊斯蘭教規,能打掉中東的獨裁者已屬不易。國內的穆斯林政策雖是主權范圍所在,但天下穆斯林兄弟是一家的觀念,會讓“一帶一路”充滿坎坷,想內外有別不太容易。國家希望利用經濟利益這一法寶,但沖出去的企業魚龍混雜,以三國、三十六計和厚黑學為武裝的不在少數,沖突是可以想象的。
中國的學者不是以對話為主,而是以迎合國內的風向為己任,看看“一帶一路”上的預測大躍進,已恢復到五七年的水平。能否清醒,不能是在遭到重大損失后,交了學費這么簡單。
文/馬云根 來源:共識網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一帶一路”上的失真與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