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使人民幣成為一種更加可自由使用貨幣所作出的計劃
在2015年,在進一步促進資本賬戶自由化和使人民幣成為一種更加可自由使用貨幣的目標指引下,中國計劃開展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將針對目前資本項目下仍不可兌換的項目展開。
首先,中國將為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創造渠道,包括開展具有試驗性質的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ualified Domestic Individual Investor,縮寫為QDII2)計劃。第二,中國將引入深港通(the Shenzhen-Hong Kong Stock Connect),非居民也將被允許在本國市場上發行除衍生品之外的金融產品。第三,外匯管理在多數情況將取消事前審批的要求,有效的事后監管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將建立。第四,將進一步采取措施方便海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第五,通過掃除不必要的政策障礙和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努力進一步便利人民幣的國際使用。第六,采取必要的步驟健全風險防控。
值得指出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后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概念已經發生了改變。中國正在努力找機會實現的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不再是基于完全或可自由兌換這樣的傳統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從全球金融危機吸取了經驗,中國將采用有管理的可自由兌換。在實現人民幣資本賬戶可自由兌換之后,中國將繼續管理資本賬戶交易,但很大程度會以轉變過的方式進行,包括使用宏觀審慎方法限制跨境資本流動以及維持幣值穩定和金融環境安全。中國將在以下四種情況下保留資本項目管制:
首先,涉及到洗錢、對恐怖主義進行融資、過度利用避稅天堂的跨境金融交易,都應該受到監控和分析。這一實踐行為也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納。
第二,新興市場經濟體仍舊需要對外債進行宏觀審慎管理。私人部門過多的外債和貨幣錯配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源頭。各國需要從危機中吸取教訓,宏觀審慎的方法在必要時的時候應該在管理外債的時候使用。
第三,中國將在合適的時機管理短期投機資本流動,然而對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中期和長期資本流動將被解除管制。這也是IMF的建議。
第四,國際收支統計和監測將會加強。正如IMF建議的那樣,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當非常規的國際市場動蕩或者國際收支出現問題時,各國可以暫時采取資本控制的方法。
本文為周小川在第31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系列會議的發言稿 英文文獻來源:IMF網站 翻譯人:戴顯天、由曦、童欣培 來源:央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