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上山下鄉運動所造就的知青一代,實際上在不經意間得到了一個經歷草根生活的機會,這樣罕見的經歷,對他們的成長來講,具有很不平常的意義。中國社會政治背景的轉換通常以非常戲劇性的方式完成。比如,從毛澤東時代轉換到鄧小平時代,是用陡然的方式實現的。這種急劇的政治變化,使得每一代人成長和價值觀形成的環境反差巨大。因而,每一代政治家的政治理想、執政理念就會處于很大的變化當中。這種情況對國家的治理來講,意味著什么?
李成:對未來一代人而言,中國現在生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年輕人,跟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同代人,比如在臺北、香港、倫敦、東京、紐約的年輕人相比,他們的成長環境是很相像的,這種相似度遠遠超過他們前輩的經歷。現在,很多精英后代包括所謂“紅三代”,在國外學習或工作以后都會回到中國,而且會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出現,當然,也會有一些草根經過自我奮斗脫穎而出,這就會在未來中國出現像布熱津斯基和邁克爾·奧克森伯格曾經描繪的場景:再過幾十年,中美兩國的領導人可能就是同學——這是一個樂觀的愿景。
任何社會都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精英與民粹的競爭,這在各個社會環境中都是經常性的。當年的紅衛兵一代如今掌權,類似這樣的反轉現象現在被掩蓋了,在未來還會再度出現。雖然精英階層占有很多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占有和使用的程度假如太過度了,會引起草根階層的反彈,這種草根的逆襲非常厲害。比如在臺灣,陳水扁、蔡英文就是這樣贏下來的。假如一個社會沒有好的制度框架,草根的逆襲則可能是非常暴力性的,這種可能性會存在。西方社會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
那么,未來的中國政治領袖可能具有的弱點就在于,他們可能缺乏與草根的結合與理解,就對整個社會指手畫腳。他們所經歷的“洋插隊”,和其父輩當年真正的插隊是不能相比的,這方面他們缺乏磨練。未來的中國領導人很可能具有所謂“鍍金”的經歷,但是僅僅通過留學來“鍍金”,并不代表他們具有了作為國家治理者所需要的真正完整的履歷。這個問題是很有趣的。目前來看,還需要我們持續的觀察。對代際的研究和探討,可以使我們對中國政治走向具有更多的前瞻性。但無論如何,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趨勢是無法改變的。
原文刊發于《中國新聞周刊》(有刪節),此為全文
來源:共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