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記者大開眼界:
機器人滿車間來回穿梭——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后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此后的噴涂、烘干、檢測、成品入庫,全由機器人完成。
新松的技術與歐美比肩,產品銷售火爆,但絲毫不敢放慢創新的腳步。公司董事長曲道奎說:“數字化時代,全球市場上不會再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連喝湯的資格都沒有了。”
憂患意識背后,是搶抓機遇的舉措——工業4.0浪潮中,東北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動著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嬗變。
“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必須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
中央領導的諄諄囑托,正在成為東北干部群眾的共同行動。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
重振東北雄風,必須重振改革的雄風。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林木西說,計劃經濟在東北進入最早,退出最晚。與東南沿海相比,政府的手伸得太長,市場的手又顯疲弱。機制不活,就引不來投資,留不住人才,調不了結構,搞不好創新。
一位政府官員說,東北振興抓住了改革,才能抓住機遇。抓不住改革,一切都會化為泡影。
東北人并不缺乏改革的勇氣和實踐。中國工業博物館里,沈陽電工機械廠承包協議、沈陽防爆器械廠的破產公告、金杯汽車的股票……
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場景,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改革歷史上的一個個首創:第一家破產企業,第一份廠長承包責任書,第一家大型國企股份制改造……都誕生在東北。
當前,全國都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進鍵”,東北要振興,必須拿出昔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決心,蹄疾步穩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梁啟東說,東北要振興,不是小打小鬧的改革,而是要拿出背水一戰的決心,徹底滌蕩制約東北振興的體制性機制性弊病。
——改革,要有涉深水、闖險灘的勇氣。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考驗著東北。
一位市委書記感慨:為什么東北出不了馬云?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的背后,是政府管得太多太細,沒有提供馬云們成長壯大的土壤與水分。
調研中,我們曾問多位企業家:“對政府有什么要求?”
他們異口同聲:“放手!”
“政府這只手要用對地方”,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剛認為,從“大水漫灌”到“精準發力”,從“審批管制”到“加強服務”,東北政府部門管理經濟的手段,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常態。
啃下國企改革這塊硬骨頭,在考驗著東北。
“一米的鋼管、幾顆螺絲,民營廠子拿這些都當寶。”東北某大型國企的一位老工人說起來都心疼,“我們卻浪費了,不當回事,‘一厘錢精神’沒了!”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20多年了,大鍋飯、鐵交椅、能上不能下,在東北一些國企還是常態。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方面,有些地方還畏首畏尾,瞻前顧后。
東北特鋼旗下的撫順特鋼最近完成了20多億元的定向增發,管理層和員工持股后,企業立刻換了個樣兒。
東北特鋼董事長趙明遠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國企遇到的問題,不是市場問題,很多是自身問題,要大膽地改啊!”
加快金融體制等配套改革,在考驗著東北。
融資難、融資貴,攤薄了裝備制造業本已微薄的利潤。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分離,阻斷了東北工業快速上升的通道。
沈陽鐵西區曾對區域內36家大企業作過調查,發現通過銀行貸款等傳統方式融資的占96%,直接融資、購買新興融資產品的僅為4%。
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曉東說:“東北工業的特點是規模大、資金技術密集,回收期長,風險較高。東北振興,離不開金融改革,離不開產融結合的支撐。”
——改革,要有攻堅克難、永不言敗的精神。
東北人生來就有豪邁之氣。在東北,我們結識了這樣一批企業家:
他們有勇氣,從不退縮,絕不低頭。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新常態下的東北經濟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