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一五”時期崛起的大型國企,它生產的車床C620-1,曾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幣的圖案。
車間電子屏幕上,一幅銷售曲線圖訴說著十年振興的業績:
2002年1.5萬臺、2004年5萬臺、2011年10.5萬臺……短短9年,沈陽機床集團從世界排名第36位,飆升到世界第一。
“那時候賣機床就像賣汽車了。我突然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恐懼感——再這么增長下去,將來機床賣給誰啊?”回憶起那段紅火的日子,董事長關錫友不勝唏噓。
果不其然,2012年,機床行業需求萎縮,他們生產的“大路貨”滯銷。2013年,利潤首次出現負值。如果沒有它的高端智能機床I5上市打出一片天地,沈陽機床的日子會更難過。
不少企業,市場紅火時忙著擴產能、賺快錢,顧不上轉型升級;一旦需求萎縮,擴張的產能頓成累贅。
不少企業,仍處于“高端產業中的低端”,用外國的生產線和零部件,干組裝加工的活兒,掙微薄的利潤。
東北一家民用飛機公司,承擔大型客機機翼制造項目,是波音、空客等公司的重要合作商。
公司負責人坦承,“我們干的活相當于一架飛機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但利潤只有十分之一。”
在另一家大型國企的車間里,我們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外國設備。企業老總說,也曾買過一臺國產機床,但精度不夠,只能用來干些粗活……
生產工業母機的地方,不用自己的機床;在共和國裝備制造業基地,一些關鍵設備仍依賴進口。這是為什么?
是技術的差距,更有體制的弊病。
在調研中發現,東北的科研成果常是“墻里開花墻外香”——東北是科研院所云集之地,僅中科院在遼寧就有6個研究所,但成果在當地的轉化率一直偏低。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主持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項技術早在2011年就在省外實現商業化運營,在遼寧卻遲遲未能落地。
“為什么守著金飯碗卻沒飯吃?”
“一些國企缺乏創新激勵機制,決策慢,常常要幾個月才能拍板;南方不少企業卻主動上門找技術,當場拍板購買,有的甚至成果沒出來就先付定金買斷……”一位科研所負責人說。
這還不夠發人深省,令人警醒嗎?
“東北經濟的下滑之勢,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資拉動減弱所致,實質是沒有根本解決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的集中爆發。”這是我們在調研中,政府部門負責人、企業家和專家的一致看法。
做大蛋糕,解決了當時最突出的“吃飯”問題,這是上一輪東北振興的最大成果;做精蛋糕,力求“吃好”,這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根本出路。
顯而易見,東北面臨的這一輪沖擊,是對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的直接沖擊。如果說,上一次轉不過去、調不過來,還能活得下去,那么,這次不轉、不調,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能否活得下去的問題。
“生存,或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式的發問,對今天的東北經濟同樣適用。
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說,這是我們最后的機會!
與橫亙眼前的體制、結構障礙進行決戰——這是當今東北人無法回避的歷史命題。
機遇大,還是挑戰大?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
這里,注定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關鍵之戰。
機遇與挑戰,究竟會鹿死誰手?
這,考驗著東北人的勇氣和智慧。
——東北三省負責人,如同這場戰役的前線指揮官。在他們看來,東北正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國發展全局出發,對東北新一輪振興作出戰略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35條具體政策措施,為新一輪振興加油助力。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新常態下的東北經濟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