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原文刊載于泰國《亞洲軍事評論》雜志2018年第12期,原題為SUBMARINE CLOSE ENCOUNTERS。文章稱,潛艇作為現代海軍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無疑是采購成本最昂貴的海軍平臺,從招募、訓練、管理和維持一支強大的潛艇部隊并使之現代化所需資源等廣泛視角看,使之維持戰備狀態的成本要超過同噸位的水面艦艇。然而,在亞太地區,還是有眾多國家投資于潛艇,或者明確表達了投資潛艇的愿望。文章介紹了亞太地區當前正在實施的潛艇采購、建造計劃,并對潛艇數量大增造成的安全隱患發出了警告。
當前,亞太地區對潛艇日益增長的需求正超過該地區的生產能力。隨著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加入軍備競賽,該地區許多國家采購潛艇的趨勢正在加快。有航運業代表將此次潛艇軍備競賽歸因于中國軍力的迅速發展,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包括核動力和常規動力潛艇在內的水下能力的快速增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核動力潛艇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發展階段,但憑借其具有中程攻擊能力的“晉”級(094型)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以及正在開始的一個新的096型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項目,其海基威懾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商”級(093型)和早期的“漢”級(091型)攻擊型核潛艇基于俄羅斯的設計發展,被認為噪聲較大,但最新建造的“隋”級(095型)攻擊型核潛艇則變得更加安靜。
由于早期的“明”級(035型)潛艇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最終大量購買了俄羅斯“基洛”級(Kilo)潛艇以補充其力量。但是較新的“宋”級(039型)潛艇就具有更多增強的功能,據信,目前有多達13艘“宋”級潛艇已經入役。最新的獵殺潛艇是“元”級(039A型/041型),它似乎是根據“基洛”級潛艇開發出來的,但遠比其前輩更有能力,并且有超過17艘已經入役,這將再次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能力。
使用更多的內部安裝機械和船體外部新材料,降低目標回波強度是亞太地區所有潛艇發展的一個關鍵步驟。常規潛艇的進一步發展是能量存儲,其中新的鋰離子電池將大大提高電力的運用,并將引入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作為補充。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允許常規潛艇更長時間地執行水下任務。
雖然中國海軍的潛艇艦隊規模有所擴大,但包括印度、日本和韓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也正在尋求通過自主產業來獲得更大的潛艇艦隊。然而,由于預算有限,以及為潛艇提供船員和維修的能力不足,東南亞國家在這方面將很難有所作為。
亞太地區各國的潛艇采購
2018年6月,菲律賓總統羅德里戈·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宣布,該國將根據“地平線-2”軍事現代化計劃采購兩艘柴電潛艇。
自2016年12月發布信息需求(RfI)以來,菲律賓海軍一直在為潛艇作戰培訓人員。據了解,該項目吸引了多家歐洲潛艇船廠,如法國海軍集團、德國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TKMS),瑞典薩博考庫姆(Kockums)船廠以及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DSME)和俄羅斯波隆出口公司(ROSBORON EXPORT)。
“地平線-2”計劃將從2018-2022年開始運行,并預計在2025年交付第一艘潛艇,但是關于菲律賓海軍是否能夠在沒有專用設施或任何現有反潛戰資產的情況下運營和支援潛艇的問題已經出現。這將是一個相當大的飛躍,而且菲律賓的水面艦隊有著更嚴格的海上安全要求。
菲律賓海軍可能考慮的當前設計包括來自法國海軍集團的“鲉魚”級潛艇改型;來自德國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的209,210或212型潛艇;來自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的“張保皋”級(Chang Bogo)改型和來自俄羅斯的“基洛”級潛艇。然而,杜特爾特采購潛艇的驅動因素看起來更多的是建立聲望而不是擁有實際能力。他似乎只是在該地區復制競爭對手的模式,看看菲律賓海軍能否維持常規潛艇能力將是一件有趣的事。
泰國是另一個正在發展新的水下能力的國家,并且已經選中了中國的S26T型設計,這是排水量為2600噸的“元”級(041型)潛艇的出口型。2017年5月,泰國皇家海軍根據一份價值4.1億美元的合同,訂購了一艘由中國船舶重工國際貿易公司建造的潛艇。今年9月,該艇舉行了鋼板切割儀式,預計交付時間為2023年。另外兩艘潛艇將另行訂購。
巴基斯坦也訂購了S26型潛艇,該國共計需要8艘新艇。此外,孟加拉國也從中國購買了2艘二手 “明”級(035G型)潛艇。
印度尼西亞根據一份價值11億美元的合同,訂購了三艘潛艇,并于2011年選中了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的“張保皋”級(209/1400型)潛艇。2017年8月,印尼海軍接收了一號艇“娜迦帕薩”號(Nagapasa),2018年4月,接收了二號艇“阿達德達利”號(Ardadedali)。三號艇由印尼造船商PTPal造船廠根據技術轉讓協議進行建造。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還獲得了一份價值2700萬美元的合同,用于升級印度尼西亞海軍現有的兩艘“格拉哈卡拉”級(209/1300型)潛艇,這些潛艇是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在1981年交付的。
在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正在按照自己的KSSIII型設計為韓國海軍建造第三個系列的“張保皋”級潛艇。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海軍和特種船分部副總經理洪仲基(Hong Seong-ki)在接受《亞洲軍事評論》雜志采訪時稱,第一批次的“張保皋III”級潛艇將建造三艘。他說:“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設計了KSSIII型潛艇,我們在9月為一號艇舉行了下水儀式,并計劃在2020年建造二號艇。”
競爭對手韓國現代重工(HHI)正在建造該級潛艇的三號艇。洪仲基說,第二批次的KSSIII型潛艇將從四號艇開始建造,共計可能再增加3艘甚至6艘。
最初的“張保皋I”級潛艇基于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的209型開發,“張保皋II”級潛艇則是基于214型潛艇建造。洪仲基表示,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的新設計將使“張保皋III”級潛艇擁有209型潛艇“雙倍的作戰續航時間”,具有更好的隱身特性和技術,不同的推進系統和更廣泛的武器裝備。洪仲基補充說,由于韓國海軍希望擴充其艦隊,因此不會退役其舊潛艇。
鄰國日本也在保留更多的老式柴電潛艇,以擴充其水下艦隊。一段時間以來,日本海上自衛隊一直根據能夠支持16-18艘潛艇部隊的規模進行年度建設,但現在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將其增加到22艘。
今年2月,日本海上自衛隊宣布將其11艘老式“親潮”級(Oyashio)潛艇中的7艘升級為新型“蒼龍”級(Souryu)潛艇的標準,“親潮”級潛艇預計共建造14艘,其中11艘已經交付。與韓國一樣,日本已將其潛艇的生產分為兩個供應商: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但日本產業在出口市場上并不成功。雖然它參與了印度P-75I潛艇計劃和臺灣的潛艇計劃競爭,但未能中標澳大利亞的“海洋-1000”未來潛艇計劃,盡管它被吹捧為首選方案。
2016年,法國海軍集團贏得了一份價值360億美元(50億澳元)的合同,為澳大利亞海軍建造12艘潛艇,該公司提供的“短鰭梭魚1A”型潛艇是“梭魚”級常規動力潛艇的改進型。然而,盡管雙方已經決定簽署一份設計和動員合同,但有傳言稱,由于該公司與澳大利亞政府關系破裂,以及未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使該項目得以推進,該項目將陷入困境。
海軍集團通訊部主任阿爾諾·格寧(Arnaud Genin)稱,盡管有新聞報道稱該計劃被推遲,但該公司在澳大利亞的100名人員和在法國瑟堡、土倫和南特的350名澳大利亞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他說海軍集團正在提供解決方案,但設計尚未最終確定。格寧解釋稱,首先需要進行可見性研究,其次是基本設計階段,然后是詳細的設計階段——這個過程可能需要長達7年的時間。他補充說,海軍集團和澳大利亞政府即將在能見度研究方面達到一個里程碑,并正在培訓將負責該設計的澳大利亞團隊。
海軍集團還參與了印度的P-75“卡爾菲利”級(Kalvari)潛艇計劃,旨在與印度造船廠馬扎崗船塢有限公司合作生產6艘“鲉魚”級(Scorpene)潛艇。該項目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延遲,但一號艇“卡爾菲利”號終于在2017年11月入役,并隨同印度海軍展開了行動。二號艇正在進行海上試航的最后階段,并將于2018年底加入印度海軍服役。未來的計劃是,從2019年到2023年,剩下的4艘潛艇將以每年1艘的節奏交付。
延誤被歸咎于馬扎崗船塢有限公司缺乏經驗,該公司已經喪失了在20世紀80年代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交付“西舒馬”級(Shishuma)潛艇時所開發的技能。這意味著海軍集團必須幫助重啟2004-2005年“P-75計劃”開始時的技能培訓。印度仍然需要24艘常規動力潛艇,預計在首艇“卡爾菲利”號交付后,后續將有6艘P-75I型潛艇繼續交付。目前尚不清楚印度政府是否會繼續與海軍集團合作,還是選擇不同的設計供應商,亦或繼續將馬扎崗船塢有限公司作為國內建造商。
隨著所有潛艇計劃的實施,預計未來幾十年將有300多艘潛艇在亞太地區服役,這將極大地擴大該地區現有的潛艇艦隊規模,并可能會在本世紀晚些時候造成相當大的安全挑戰,因為各國海軍將越來越依賴潛艇在更擁擠的環境中維護海上安全。
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 吳新建/編譯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亞太地區的潛艇采購與建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