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的同情與希望
《太平洋地緣政治學》不只是一個大洋及其島嶼的故事,還包括太平洋周邊國家。
豪斯霍弗對于中國的同情部分來自他批評“西方”的需要。他說:“中國和日本有充分理由嚴厲批判整個西方文化政治科學上的虛偽及其險惡意圖。”那時的德國人還沒有把本國當作“西方”,因此德國不僅不在豪斯霍弗譴責虛偽、險惡的西方之列,而且還自認為西方的受害者。不過,如果以殖民擴張為標志,德國在19世紀晚期已經是西方的一員,在中國也搶占了勢力范圍。作為概念的“西方”繼續擴張,德國已融入原來的“西方”。豪斯霍弗對“西方”的批評在德國不再成立。
在《太平洋地緣政治學》中,受到日本覬覦的中國并不占有重要位置。豪斯霍弗對中國寄有希望。他在為德國在遠東尋找一個盟友,對抗海洋英美強國。后來的歷史證明,德國在中國、日本之間最后選擇了日本。這是中日當時的實力決定的。當然,這不是說,如果德國選擇中國,中國就會成為德國對抗英、美的盟友。中國當時的敵人是侵略野心昭然的日本,需要尋求所有大國的支持。
豪斯霍弗說:“中國與舊世界所有強大的大陸國家并無差異,中國可能的未來在于推行橫貫歐亞大陸的鐵路政策,而早就預見到這項工程的美國政治領袖們費盡心思想破壞這一政策。”在1920年代,他已設想一個強大中國的出現。這個“舊世界”指歐亞大陸,相對于“新世界”美洲而言。豪斯霍弗設想這條鐵路從德國通向青島,盡管這時德國已經失去青島。
豪斯霍弗是以德國的視角提出歐亞鐵路的設想。這樣一條鐵路必穿越人煙稀少的中亞,于當時的中國無利可圖,只對蘇聯有利,而蘇聯正在加緊對中國滲透。如果蘇聯與德國不各懷心思,倒是可以建設歐亞鐵路,它們后來瓜分波蘭。但蘇聯和德國的“官僚機構和輿論幾乎沒有此種傾向”。豪斯霍弗感嘆:“與之相比,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空間視野是多么宏大。”
豪斯霍弗的跨大陸鐵路設想沒有吸取德國的教訓,或者他仍有不甘。一戰前,德國修建經巴爾干通向中東的巴格達鐵路。和德國的海軍建設一樣,巴格達鐵路激化了與英國的矛盾。英國在中東有殖民地,而德國的意圖明顯是挖英國在中東的墻角。一戰證明,海軍與巴格達鐵路都沒有增加德國的安全與利益。
豪斯霍弗的歐亞鐵路設想在當時已不合時宜。島國英國、美國的地緣政治學家確實擔心歐亞大陸的聯盟,但鐵路不能完成這一任務。一國所需的資源與市場不是一個大陸能夠充分提供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歐亞大陸。海洋航運大量、便捷、通向及廉價,都遠非陸地運輸能比。大陸鐵路需要經過多個國家,增加不確定性,比海洋航線更容易被中斷,何況各國在陸地之間的大宗貨物買賣只能依靠海洋運輸。世界各國的發達地區多在沿海,海洋交通優勢是主要原因。大陸鄰國之間的油氣輸送管道可以不經過海洋(有經過海洋的),但也不需要鐵路運輸。在和平時期,海洋航行是自由的。維護和平(力量平衡而非打破力量平衡)與海洋航行自由才符合各國的利益。
豪斯霍弗承認中國在南海的利益。這個立場在今天同樣重要。他說:“最近中國反對日本在西沙群島從事漁業活動和海島開發,此種反對更多源于地緣政治預防,源于海南島受到威脅的恐懼和對中國南部安危的擔心。”他承認:“就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也確實值得中國人費盡心思去控制。”
地緣政治之變化
地緣政治學應當為國家的發展服務,而不是相反,否則便會把國家引入死胡同。當然,這個結果不可能只是地緣政治學之過。
在地緣政治中,地理是相對不變,其他因素卻可能在短時期發生大的變化。地緣政治學者不能食古不化。爭奪土地與人口的殖民時代已經結束。在民族主義盛行時期,已不可能出現新的帝國。盡管如此,帝國后裔大都有恢復往日榮光的念頭,帝國式的沖動仍在影響地緣政治,例如中東數國。
地緣政治學者往往著眼于各自國家的欠缺,尋求防范、補償與突破。過去,海洋國家采用大陸視角,思慮分裂大陸;陸地國家采用海洋視角,思考分占海洋。大陸與海洋的兩分過于粗陋。大陸鄰國的潛在沖突更大,不可能結成對付海洋國家的同盟,倒是海洋國家總能找到大陸盟國,一起對付另一些大陸國家。航空、空間技術正在削弱海洋曾經占據的優勢,給大陸國家提供另一條出路。對于德國這樣的大陸國家,大洋通道受到限制,建設強大海軍并不足以獲得海權。如今在陸地上也能控制附近海域,這是島國的優勢。地緣政治學與地緣政治也有區別。學術自有其敘事邏輯,國際政治的現實卻常常不循邏輯。追求理論自洽的地緣政治學無法應對變化,可能將國家引入困境。
太平洋的東西邊緣非常不同。東太平洋洋岸平直,沒有島嶼國家的阻攔,可以直通大洋;西太平洋曲折,多島嶼,對大陸構成雙重島鏈,遍布軍事基地。目前人力還不能夠改變自然地理條件的優劣。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商業是繁榮的更有效的力量。德國在二戰之后的發展證明這條路可行。
西太平洋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地區之一。復雜是挑戰,也意味更多的機會。太平洋西岸也有地緣優勢:本地區多人口大國,且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潛力,可以組成一個自由繁榮的區域共同市場,一個合作更密切的區域共同體。為此,有必要以和平與繁榮為目標,重新審視地緣政治學。
文/丁力,原載于2020年4月《經濟觀察報·書評》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德國地緣政治學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