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盡管斯巴達海軍在希臘本土沒有明顯優勢,但借助于盟國的支持,斯巴達的海上武裝力量依然不可忽視。正因為如此,尤西比烏斯在列舉特洛伊戰爭以來希臘海上霸主時認為斯巴達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5年間曾經有兩年是地中海世界最強大的海上國家。尤西比烏斯依據狄奧多羅斯的著作編成了一個自特洛伊戰爭以來海上霸主一覽表。原表如下:[30]
1 呂底亞和麥奧奈斯人(The Lydians and Maeones):92 年
2 皮拉斯基人(The Pelasgians):85年
3 色雷斯人(The Thracians):79年
4 羅德斯人(The Rhodians):23年
5 弗里幾亞人(The Phrygians):25年
6 塞浦路斯人(The Cypriots):33年
7 腓尼基人(The Phoenicians):45年
8 埃及人(The Egyptians):[……]年
9 米利都人(The Milesians):[……]年
10 [卡里安人(The Carians ):……年]
11 列斯波斯人(The Lesbians):[……]年
12 福凱亞人(The Phocaeans):44年
13 薩摩斯人(The Samians):[……]年
14 斯巴達人(The Spartans ):2年
15 納克索斯人(The Naxians):10年
16 厄立特里亞人(The Eretrians):15年
17 厄基納人(The Aeginetans):10年
憑借這樣的海上武裝力量斯巴達基本上可以確保自己海疆的安全,確保自己在希臘半島本土的霸權。但有限的海軍也使得斯巴達的霸業只能局限在希臘半島本土、局限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還不是真正的希臘霸主。縱觀這一時期的斯巴達,幾次海外用兵或失敗或勝利之后又匆忙撤軍,盡管原因多種多樣,但海軍實力不足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海軍實力的相對衰弱導致斯巴達第一次霸權不斷衰落
公元前5世紀80年代之后,先天不足的斯巴達海上武裝力量的相對地位逐步衰落,其直接原因是新興雅典的競爭,而直接后果則是斯巴達霸業的衰落。雅典在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之后開始重視工商業的發展,此后在庇西特拉圖僭主統治和克利斯提尼民主改革之后繼續堅持梭倫的政策,工商業持續得到發展,海上商船隊伍持續壯大,海軍也得到發展。公元前499年,雅典已經有戰艦50艘,[31]并向伊奧尼亞起義者提供了20艘戰艦。[32]這與拉爾森所分析的斯巴達因為缺少戰艦拒絕提供支持[33]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雅典與厄基納之間的矛盾也刺激了自身的海軍發展。公元前6世紀中期,厄基納商業發展起來,不可避免地與雅典產生了矛盾。公元前506年,厄基納借口支持底比斯主動出兵雅典,從此雙方交惡。但很長一段時間雅典并不能超越厄基納。[34]為此,雅典一直致力于發展海軍,尤其是在發現勞里昂銀礦(公元前483年)之后。當時的政治家底米斯托克利勸阻了雅典政府平分銀礦收入,將它們交給貴族建造戰艦,最后修建了100艘戰艦。[35]到薩拉米海戰前夕,雅典擁有的戰艦數量達到了200余艘。[36]這個數量遠遠超過了斯巴達的戰艦數量。[37]斯巴達海軍的相對地位不斷降低。
微不足道的海軍使得斯巴達在希臘的霸主地位搖搖欲墜,特別是在波斯入侵、希臘世界需要組織起來應對外來侵襲的時候,斯巴達海軍短缺的弊端對其霸權地位的威脅更是充分表現出來。公元前482年,波斯大軍壓境,希臘各邦在科林斯集會,準備成立反波斯聯盟。在聯盟大會上,眾人對斯巴達的最高統帥權和陸軍指揮權無異議,但敘拉古公開要求海軍統帥權,遭到雅典的阻撓,而雅典雖然自愿放棄卻心懷不甘。[38]斯巴達的海軍指揮權之所以受到挑戰,究其原因,就在于其海軍實力不濟。還在希波戰爭進行當中,雅典人就開始處處與斯巴達爭權奪利。典型表現則是米卡列海戰,當時,雅典海軍在全部參戰部隊中占到一半,憑借其強大的海軍,雅典試圖甩開斯巴達,憑一己之力與波斯作戰,獨占勝利的成果和榮譽,于是,他們不顧最高統帥、斯巴達國王利奧提奇達斯的指揮,獨自發動進攻。[39]斯巴達的最高指揮權名存實亡。
米卡列海戰勝利之后,約公元前479年,斯巴達交出了希臘同盟的領導權,退出了戰爭。[40]這其中的原因固然與斯巴達的國內外政治處境和外交策略有關,但與斯巴達缺少海軍不無關系。波斯軍隊退出希臘半島本土之后,戰爭主要轉移到海上,戰爭依靠的主力也從陸軍改變為海軍,斯巴達即使繼續堅持控制同盟領導權,它實際上已經無法指揮,交出領導權實屬無奈之舉。
如果要繼續掌控希臘同盟,發展海軍勢在必行。發展海軍已經成為斯巴達面臨的最為急迫的問題,而公元前475年制定的赫托馬里達斯(Hetoemaridas)法令對斯巴達海軍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斯巴達放棄希臘同盟領導權,同時也放棄了對海洋的控制,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引起斯巴達國內各派的爭論。部分人認為控制海洋將為斯巴達帶來財富,使得斯巴達更強大,他們主張對雅典宣戰,奪回海上指揮權。但赫托馬里達斯認為斯巴達利益的根本不在海洋,讓雅典控制海洋對斯巴達更有利。他反對對雅典宣戰奪回海上領導權。最后,公民大會采納了他的意見。[41]赫托馬里達斯法令的直接原因可能在于波桑尼阿斯被流放之后,正聯合黑勞士,伺機發動政變,因此,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政治危險,他力主將執政重點放在國內,放棄海洋。[42]但是,這樣做的長期影響是斯巴達最后放棄了海軍建設,斯巴達海軍長期處于疲軟無力的狀態。伯羅奔尼撒戰爭初期,斯巴達已經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并決心建設海軍,但在公元前427年,斯巴達決定直接派兵支持叛變雅典的密提林,只派出了42艘戰艦。公元前425年至公元前424年,科西拉發生內亂,斯巴達全力干預,也只派出了53艘軍艦。[43]
海軍建設的停滯不僅使得斯巴達失去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甚至危及自己在陸上的政治地位。雅典憑借其海軍不僅稱霸愛琴海,甚至開始侵吞斯巴達在希臘本土的勢力范圍。公元前461年,雅典控制麥伽拉;次年,它們在科林斯灣西部出海口建立殖民地瑙帕克杜斯;公元前457年,雅典控制了除底比斯之外的整個波奧提亞地區,還控制了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特洛伊增和阿凱亞。麥伽拉在科林斯地峽的北段,它有兩個重要港口——尼塞亞和佩蓋,分別位于科林斯地峽的東西兩側,來自東方的商品由尼塞亞上岸,經過陸路運輸,從佩蓋進入科林斯灣,再輸往亞得里亞海、意大利。特洛伊增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角,薩利克海灣的入口處,直接影響到經過由科林斯境內越過科林斯地峽的貿易線路。阿凱亞則位于科林斯灣進出亞得里亞海的連接處,交通位置極為重要。由愛琴海向科林斯灣、亞得里亞海和中西部地中海發展是雅典開發利用海洋的必然結果,斯巴達當初期望雅典停留于愛琴海的希望化為泡影。
由于沒有強大的海軍,斯巴達難以遏制雅典在陸上的勢力發展,也難以維護盟友的利益。伯羅奔尼撒戰爭前夕,麥伽拉向斯巴達抱怨它們被排斥在雅典所控制的地中海市場之外,厄基納抱怨希波戰爭之后一直沒有獲得獨立,科林斯抱怨斯巴達沒有為波提狄亞提供有力支持,很多盟友都對斯巴達抱有怨言,科林斯甚至威脅要離開伯羅奔尼撒同盟。[44]
由于沒有強大的海軍,斯巴達難以控制坐擁強大海軍的盟友,尤其是科林斯。公元前460年,麥伽拉脫離伯羅奔尼撒同盟,投靠雅典,直接原因是科林斯反復進攻麥伽拉。[45]但這件事與斯巴達自身的海軍實力不足不無關系。科林斯是斯巴達的盟友,斯巴達由于自身海軍實力不足,必須依賴科林斯,因此,不得不對科林斯的行為聽之任之。雅典因開發希臘本土的海洋利益,最后也必然發展到占據陸上沿海據點,從而直接與科林斯發生矛盾。由于缺少海軍,斯巴達難以遏制雅典在希臘本土的勢力擴張,也難以照顧科林斯的利益,斯巴達外交不得不遷就科林斯。公元前440年,雅典盟國薩摩斯叛離提洛同盟,正是在科林斯的反對下,斯巴達沒能提供支持。[46]薩摩斯是愛琴海東部最大、最有實力的城邦,它的叛離無疑是對雅典勢力的沉重打擊,早在公元前460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就已經發生公開沖突,爆發了所謂“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因此,尋機削弱雅典一定是斯巴達的首選。但是,因為科林斯的反對,最終斯巴達放棄了支持。甚至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也是由科林斯、科林斯殖民地科西拉和波提狄亞,以及雅典三者的復雜關系引發的。斯巴達外交受制于科林斯甚焉。
海軍實力的軟弱成為斯巴達國防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之初,斯巴達也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公元前431年,它要求各個盟國大規模建造艦船,總量要達到500艘。[47]但斯巴達并沒有充分認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建立直屬于自己的海軍。最后,這個建造計劃并沒有實現,究其原因一是造船本身需要時間,二是需要為戰艦配置戰士,而海軍戰士的訓練則需要更長的時間。[48]因此,直到公元前430年,斯巴達及其盟軍遠征扎金蘇斯,戰艦只有100艘。[49]須知,在斯巴達聯盟中有號稱希臘第三海軍強國的科林斯,戰艦總數才區區100艘。而雅典早在公元前460年就擁有戰艦200多艘,[50]公元前428年,則達到250艘。[51]這一年,雅典海軍可以同時在密提林、伯羅奔尼撒半島開辟兩個戰場。兩相比較,斯巴達的海軍何等虛弱。
雅典正是抓住了斯巴達的這一弱點才敢于發動伯羅奔尼撒戰爭。伯利克里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夕向雅典公民分析指出:雅典在陸上有堅固的城堡,海上有強大的海軍,而斯巴達恰恰相反。一旦斯巴達從陸上進攻,雅典可以堅守城堡,而雅典則可以利用海軍從海上深入其領土,實施報復。這種報復即使只是針對斯巴達部分地區,其破壞也將大大超過阿提卡遭到的陸上進攻,因為,雅典在島上和大陸上同時擁有豐富的土地,而斯巴達只在陸上擁有領土。[52]基于此,伯利克里為雅典制定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基本戰略:陸上堅守、海上進攻。[53]這一戰略使得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初期屢遭敗績,霸主地位幾乎不復存在。
公元前429年,斯巴達為了支援安布拉吉亞人,在科林斯灣與雅典海軍進行了一次戰爭,這次戰爭表明斯巴達海軍建設還非常落后。為了支持安布拉吉亞人,斯巴達只派出了數艘艦船,而且主要是用作運送重裝步兵,這說明斯巴達的海軍戰術依然沒有徹底改變,海上作戰能力極差。果然不久,雅典20艘戰艦向斯巴達及其盟軍47艘戰艦組成的海軍發動進攻,斯巴達一方最終竟然被雅典海軍打敗。據修昔底德的記述,斯巴達海軍失敗固然有海風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他們缺少經驗。[54]公元前428年,列斯波斯的密提林密謀暴動,脫離提洛同盟。斯巴達接受密提林的請求,采取“圍魏救趙”之計,派出40艘戰艦由海路進攻阿提卡,但雅典非但沒有撤回軍隊,反而組織了一支100艘戰艦的海軍。這支軍隊竟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隨意登陸,蹂躪農田。斯巴達無奈之下只好撤離雅典,把40艘戰艦直接開往密提林。當時斯巴達的盟國因為正當收獲季節不愿意參戰,斯巴達直至第二年,才將這支軍隊派往薩摩斯。斯巴達拖延的目的可能是想招募更多的海軍,但最終只增加了兩艘戰艦。[55]公元前426年,科西拉發生內亂,科西拉海軍是希臘世界首屈一指的,斯巴達迫切希望能把科西拉爭取過來,但這次斯巴達也只派出了53艘軍艦,其中還有13艘是瑠卡斯和安布拉吉亞人所有。[56]可見,當時的斯巴達海軍可能只有40艘戰艦。結果在這兩次戰斗中斯巴達均遭敗績。[57]斯巴達霸主的風光不再。
在公元前428年支持密提林失利之后,斯巴達覺得必須加強自身的海軍建設。[58]到公元前425年,斯巴達海軍有所發展,斯巴達可以派出60艘戰艦支持科西拉的流亡者。[59]盡管如此,依然難以與雅典海軍抗衡。是年,雅典海軍進攻司法科特里亞,史稱皮羅斯戰役。斯巴達被迫將原先派往科西拉的60艘戰艦緊急調往前線。但是斯巴達海軍不敢在外海與雅典交戰,而是龜縮在港口內試圖在雅典海軍進入港口后決戰。盡管如此,雅典海軍在港口內依然大敗斯巴達海軍。根據戰爭過程中的臨時停戰協議,斯巴達把所有的戰艦全部移交給雅典。此后,斯巴達只能征集黑勞士的小船只,趁黑夜給島上的守軍偷運補給。[60]這一仗結束后,斯巴達的海軍可謂全軍覆沒。
此后,雅典占領了美塞尼亞南部沿海的皮羅斯,他們在這里派駐軍隊,不斷襲擾拉科尼亞的土地,同時引誘美塞尼亞地區的黑勞士逃亡,鼓動黑勞士起義,一時間,斯巴達驚恐不已。公元前424年,雅典派了60艘戰艦2000名重裝步兵占領拉科尼亞南端斯巴達最大的島嶼基塞拉(Cythera)。基塞拉是斯巴達重要的港口,來自埃及和利比亞的商船都在這里停泊,同時,這里又是抵御海盜侵襲的屏障。基塞拉失守使得斯巴達南部國門洞開,雅典從這里派軍隊進攻拉科尼亞本土。斯巴達對此毫無辦法,只是將重裝步兵布置在國內各地,幾乎將這個沿海地區都讓給了雅典,坐視雅典人在他們的沿海地區大肆破壞。[61]修昔底德描繪當時斯巴達的處境時說:他們在司法科特里亞島上遭遇的災難是前所未有的,從皮羅斯到基塞拉,他們的國土被蹂躪、被洗劫,他們的黑勞士不斷逃亡,他們經常擔心留在伯羅奔尼撒的黑勞士會依靠逃亡的黑勞士重新舉行暴動。[62]
公元前423年斯巴達與雅典簽署一年和約,這既是斯巴達缺少強大海軍的結果,又對斯巴達海軍造成巨大的打擊,是斯巴達海軍陷入最低谷的標志。和約規定:斯巴達海上活動的船只其排水量不得超過500塔蘭特,不得乘坐戰艦。[63]和約的這一內容在《尼西阿斯和約》中得到了確認,而且《尼西阿斯和約》進一步確認了雅典在希臘半島本土的利益,允許雅典以“和平”的方式與阿吉魯斯、阿堪蘇斯等城邦結盟,承認雅典對托倫涅、斯基奧涅等地區的控制。而斯巴達及其盟國則需要歸還戰爭期間占領的領土,甚至有義務與雅典一道迫使盟國歸還。[64]《尼西阿斯和約》和之前的“一年和約”及之后補充簽署的《五十年和約》實際是斯巴達霸權旁落的標志。而這其中的關鍵正是斯巴達海軍的軟弱和喪失。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海軍與斯巴達霸業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