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GIS的決策設計
“一帶一路”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決策設計是一個相當龐大復雜的工程,它的核心思想是面向決策領域,協助決策者解決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各類問題。因此GIS設計初始需要避免“一帶一路”大數據系統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即只追求形式,不考慮效果,以及只有靜態架構沒有動態過程。整個“一帶一路”的數據分布離散混雜,缺乏統籌的系統,難以為決策者提供貼身服務。
在此從兩個方面提出“一帶一路”GIS的設計思路。一個是戰略思維層面,主要探討“一帶一路”GIS的根本性問題。它為“一帶一路”決策者提供了大數據的底層設計。該系統具有地理空間的特性,并以動態過程展示時間的特性。它能容納“一帶一路”所有相關的大數據,并在這些大數據基礎上生成其他可滿足決策者需要的數據子系統。這些數據子系統在地理信息系統的平臺上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給決策者。決策者從中獲得信息,獲得靈感。
除了時空特性外,“一帶一路”GIS還具有協同性、疊加性和可塑性等特點。所謂協同性,是指使用該系統的研究人員雖然在不同的地點,但是通過互聯網絡進行遠程視頻。大家圍繞熱點或某個問題進行集體會診,迅速判明情況,提出解決方案。專家來自各個學科領域,因而可以避免單一學科所固有的知識缺陷、思維盲區而造成的判斷失誤。同時,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區的專家把各自的專業知識補充到數據庫,充實和豐富“一帶一路”地理信息系統。
疊加性是指GIS可以把地理空間、專業領域和人文社會等數據全部集成一體。巨量龐雜的數據在地理空間系統里卻井然有序地排列組合。它們相互疊加,在電子屏幕的有限空間里展示無限的可能性,以滿足決策者的各類需求。
可塑性則指GIS可以隨時根據決策者的眼光而自由切換。決策者既可以瀏覽宏觀地理空間,如地區、國家和城市,也可以聚焦于某個基礎設施項目,如油田、港口和鐵路。系統甚至還可以縮小至人類個體。當系統在強大的大數據支持下把鏡頭對準某個個體的時候,所有相關的大數據包括其地理活動數據瞬間爆發,為決策者提供了其精準的圖像。
“一帶一路”地理信息系統的三個特性給該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帶來很大的便利。它滿足了不同層級、不同部門決策者在制訂“一帶一路”政策時的各類需求,既有宏觀把控,又能微觀深入,為決策者創造了一種身臨其境的環境情勢。在虛擬真實的環境中,決策者對國際問題特別是跨境、跨界問題的了解更為精確、形象和直觀,容易彌補個體知悟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決策短板。
另一個屬于技術層面,主要考慮“一帶一路”GIS設計中的具體問題,主要包括系統的使用者、專業分工和數據添加。從當前實際來看,“一帶一路”領導小組辦公室與“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秘書處是“一帶一路”GIS的合適使用者。前者掌握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宏觀政策決策權,后者是指導國內智庫、為“一帶一路”建言獻策的協調者。它們需要一個強大的“一帶一路”地理大數據系統,為決策與協調提供周到的服務。此外,其他職能部門或專業部門也有使用該系統的需求。例如反恐機構,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統上研判其掌握的沿線國家恐怖主義活動的數據,并提供給相關部門共享。再有對外援助機構和中資企業。它們在沿線國家有很多重大援建項目或投資項目。通過GIS的展示,這些工程項目的進展狀況和財政狀況全部以空間直觀的形式展現,可以讓決策者一目了然,減少由于層層報送而出現的信息磨損。
專業分工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當前容易出現的局面是,各個部門研發自己的“一帶一路”大數據系統。這些系統缺乏全局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而且深度不夠,容易陷入低水平的重復。“一帶一路”GIS解決了數據處理的底層問題,好比火鍋的鍋底,余下的事情是轉向專業分工,專家團隊協同創新。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牽頭成立“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教育部為“一帶一路”研究設立了國別與區域備案項目,國內大批智庫投入到“一帶一路”研究中,這些值得稱贊。但如何在智庫之間形成合理的分工,如何把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團隊去做是“一帶一路”GIS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期待的景象是,在中央的部署下,各個智庫和專業機構在“一帶一路”GIS這個平臺上進行協同研究。它們一方面共享系統本身提供的數據,另一方面也向系統提供數據共享。互聯網絡的搜索引擎起初比較蒼白,但使用者多了,搜索引擎就變得豐滿。使用者輸入的搜索詞本身就是數據來源,人工智能通過對這些搜索詞的挖掘而導致更多的數據出現。
最后是數據添加問題。這里涉及數據輸入、數據維護和數據更新。 “一帶一路”GIS的數據添加有其鮮明的特點,它強調的不是文本數據,更多的是地理數據,包括圖像和視頻數據。因此GPS和北斗導航的數據以及衛星遙感照片是重要的數據源。筆者曾在華東師范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調閱費爾干納地區的衛星遙感照片,清晰度高,但城市建筑物的地標看不清楚,這就需要地面的辨認。現在技術高度發達。衛星導航數據獲取的終端變得更小和多樣,大部分功能被整合到手機上去。旅行者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解決不明建筑物的地標問題。正如上面所述,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圖像和視頻識別技術的突破,將沖擊大數據時代非結構化數據不可辨識的思維定式。數據處理方式重新回到小數據時代。非結構化數據將變得像結構化數據那樣數字化、可讀化和可辨識。這將會極大地提升“一帶一路”GIS的大數據決策功能。
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沿線國家,儲備了大量的可視化數據,包括圖像和視頻。特別在大城市,銀行營業廳、交通路口、機場車站、小區門口、街區商店、醫院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等安裝了24小時工作的監視探頭。但由于圖像識別技術的落后,海量視頻數據無法快速處理。而有了人臉識別技術,意味著任何可疑目標只要出現在監視視頻里面,一旦被鎖定就被迅速提取,這將在防范“一帶一路”恐怖主義威脅、跨國犯罪活動和保障領導高層互訪、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利益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總之,大數據獲取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把已有的大數據特別是圖像和視頻數據整合到“一帶一路”地理信息系統中去,并且轉化為可讀取、可辨識的類文本化數據。這些數據與其他大數據結合,為決策者及其輔助團隊提供所需要的決策咨詢服務。
作者:陸鋼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 來源:《當代世界》2018年第2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一帶一路”地理空間認知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大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