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說完1970年代的計劃經濟往事,最后我想說什么呢?
近幾年,伴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一些中國企業家頻頻提到“實行計劃經濟”的可能性。這實在是讓人驚詫。
馬云多次說,人類處于信息經濟時代,信息和數據的處理運用技術都在迅速進步。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資源配置的效率會更高。馬云認為,大數據讓市場更聰明,需要對計劃經濟重新定義,市場經濟不一定會比計劃經濟更好。
馬云這一番說辭,顯然是扭曲計劃經濟的含義。計劃經濟的本質,不在于有沒使用數據。無視人的自由意志,取消私有產權,壓制個人需求,將人抽像成勞動工具,聽取計劃官員的指令,這才是計劃經濟最顯著的特征。馬云關于計劃經濟的一番說辭,是無視經濟學的胡說八道。
最近一段時間,聯想楊元慶也在重彈計劃經濟的老調。他說,供應鏈智能化將有望實現供需平衡,使得按需生產、按需供應成為可能。“也許未來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計劃經濟才真正可以成為現實。”
邏輯非常跳躍,不知在說些什么。楊元慶知道什么是計劃經濟嗎?居然說出這樣莫名其妙的話。
哪怕智能技術再發展,人的喜怒哀樂也不會被機器采集到;市場上瞬息萬變的信息,計算機不可能完全處理。退一萬步說,哪怕智能化時代來臨,企業收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空前強大,那也不是計劃經濟。
只要還有私有產權,就會有價格起到約束和激勵的作用。智能化不過讓這一切更靈敏迅捷。真正的計劃經濟是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價格的。沒有價格,意味著市場主體間的信號消失,所有人像蒙眼醉漢一樣自行其事,亂跌亂撞。中央計劃者大權獨攬。這個時候,也沒有企業家的立身之地了。
事實上,只要計劃經濟實行,不僅企業家會消失,現有計算機、互聯網、供應鏈這些設備,也會退化到笨拙僵硬的地步。楊元慶構想的計劃經濟時代,科技昌明,物質豐富——事實上,一旦真正的計劃經濟施行,連吃飽飯都成問題。
四十年前,當計算機技術初露崢嶸,就有人想利用它控制經濟。21世紀的今天,人工智能技術剛剛崛起,就有人做起“計劃經濟”的迷夢。可悲的是,“倡想計劃經濟”的這幾人,還是市場經濟的驕子。市場經濟太容易被忽視,而計劃經濟太容易被崇拜。對計劃經濟本質的批判,將是市場主義者長期的工作。
作者:陳興杰 來源:人文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