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特朗普政府被認為政策會劍出偏鋒,但從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規律來看,長期政策的制定無法由領導人本人和周圍的小團隊來進行,必須由智庫提供嚴肅的研究報告施加影響,并且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討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也認為,美國的政黨組織非常松散,政府和政黨都沒有從事政策研究的能力,對智庫有需求。其曾詢問白宮安全顧問委員會與智庫(ThinkTank)的區別,時任總統特別助理羅伊·麥克法夸爾半開玩笑地說:“我不思考(think)”。③
鑒于維持現狀學派仍然是促進美國定位美臺關系的主流,尚沒有出現有支持最激進的關系正常化學派主張的有影響力報告和牽頭人。因此,近年美臺關系都不太可能突破《與臺灣關系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美國對臺六項保證的整體框架。然而,隨著中美臺三軍實力的變化,以及美國的戰略調整,未來的事態可能會進一步復雜化。特朗普政府時期美臺軍事合作的升級一定會有更多具體的動作,而原因早已經蘊含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轉型中。
三、有利則從,無益則去,華盛頓的鐘擺多次在北京與臺北之間擺動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與美國的關系呈現出十分明顯的波狀性質。在波浪線峰谷節點的不同區間,中美關系、美臺軍事關系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變化。整體而言,當華盛頓需要北京的時候,就會冷落臺北,反之亦然。
從 1949 年到 1971 年,美國一直將寄身臺灣的中華民國視作重要的經濟和軍事盟友,在朝鮮戰爭之后更是如此。隨著在冷戰期間,美國在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不斷敗退,聯華制蘇成為美國大戰略的選擇。1971 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1972-1982,中美陸續發表三個聯合公報,1979 年 1月中美正式建交。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撤軍”的同時,通過“與臺灣關系法”,這就是承認“一中政策”,“維持現狀”的起點。
1979-1989年,中美經過了十年的蜜月關系,然而繼 1989 年動亂事件和蘇聯解體后,美中關系的基礎也隨之崩塌。美臺軍事關系開始升溫。老布什總統執政時期,宣布了向臺灣出售150架F-16戰斗機的決定,打破美國在對臺軍售問題上將近10年的自我限制。克林頓總統執政時期,進一步加強對臺軍售。
1995-1996年,圍繞臺灣地區領導人直選問題,解放軍向臺灣海域試射導彈,并加緊對臺軍事準備。美國的回應是向臺海地區部署“獨立號”和“尼米茲號”兩個航母戰斗群,并積極與臺灣發展更多樣化的防務關系,包括放松對兩軍作戰層面交往的限制,加強對防御臺灣的精心籌劃等。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美國轟炸。
2001年,小布什總統上臺之后,很快宣布向臺灣出售包括“基德”級驅逐艦、P-3C型反潛巡邏機和柴油動力潛艇在內的一大批具有進攻作戰能力的先進武器裝備,并公開明確表示,“如果中國進攻臺灣,美國將使用一切手段保衛臺灣”。2001年4月,發生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美關系持續降溫。
然而,很快中國迎來了戰略機遇期。9.11事件發生之后,美國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全球反恐戰爭,美國采取開始措施緩和中美關系,沒有對臺實施有影響的軍購,但是只做不說的許多軍事合作仍然呈制度化的低調進行,同時“維持現狀”的政策也穩定下來,中美兩國軍事交流提升。
約十年期間,解放軍在太空/反太空,電子戰與網絡,精確制導武器及空中、地面、水面、水下的發射平臺,核潛艇,隱形戰機,先進防空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被美國防務界認為是為了一雪前恥,扭轉95-96“臺海危機”時面臨的不利局面,在臺海逐步形成“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不僅使得臺海兩岸的軍力嚴重失衡,而且美國在亞太面對中國的軍事優勢也逐漸喪失。相反,美國深陷反恐戰場的泥潭,經濟增長乏力,國防預算縮減。隨著奧巴馬總統上臺,美國開始調整全球戰略的重心,將應對大國挑戰列為最大的對手,直指俄羅斯和中國兩國,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提出“亞太再平衡”,從作戰概念角度提出“空海一體戰”,將更多的軍事資產部署到亞太地區,設想與中國在第一和第二島鏈間打一場高端現代化戰爭,不再將與恐怖組織的非對稱作戰作為軍隊建設方向。從軍事角度,臺灣的角色在美國的軍事戰略中變得更加重要起來。
同時,有美國學者認為,從美國全球盟國體系角度而言,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已經被看作觀察美國能力與利益的重要晴雨表。例如,在討論臺海問題時,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分析家羅伯特·卡普蘭認為:如果美國只是簡單地拱手將臺灣讓與北京,那么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其他太平洋盟友,甚至包括印度洋乃至非洲國家,也將開始對華盛頓所許承諾的可靠性產生懷疑。那將促使這些國家向中國靠攏,并導致一個影響力覆蓋全球一半的更強大中國出現。支持這一論點的還有印度媒體的報道:當印度一位前外交秘書幾年前向一些東盟知名人士提問,如何看待中美在南海方面的爭論,他們以軍事比喻作答:“如果中國航母朝我們開來,我們會看向美國。如果美國沒有派來一艘航母作為回應,那我們就會熱烈歡迎中國航母。”④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特朗普時代美臺軍事合作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