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數年前有一部抄本被炒得沸沸揚揚,那就是清人沈復《浮生六記》的第五記《海國記》。因《浮生六記》是一部古典文學名著,而且,該抄本中的《冊封琉球國記略》,特別提到沈復于1808年(嘉慶十三年)前往琉球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下列一段文字:
至十一日,始出(福州)五虎門,向東一望,蒼茫無際,海水作蔥綠色,漸遠漸藍。十一[二]日,過淡水。十三日辰刻,見釣魚臺,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于天后。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遙見遠山一帶如虬形,古名流虬,以形似也。
這段文字提到了“釣魚臺”,亦即中國的釣魚島。事實上,在更早的中國史籍中,并非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記載。在這方面,此前歷史學界對相關史料的勾稽已極為充分。例如,現存最早的《使琉球錄》就記載:
(五月)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尾】嶼,過赤嶼,目不暇接……十一日夕,見古【姑】米山,乃屬琉球者。
此文為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冊封使陳侃所撰,其中就已明確指出自姑米山開始才屬琉球國境。此后,歷次的《使琉球錄》都反復證明了這一點。如康熙年間的冊封使汪楫亦指出:
二十四日五鼓,柁轉風疾如駛……辰刻過彭佳山,酉刻過釣魚嶼……無何遂至赤嶼,……薄暮過郊(或作溝)……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所謂中外之界的“郊”或“溝”,亦即舉世聞名的琉球海溝,這是中國與琉球的天然界限。此外,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日本仙臺人林子平所繪的《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島之圖》的證據更為直接——圖中金黃色的部分為琉球國領土,其最西島嶼為姑米山。而釣魚臺(釣魚島)則為紅色,與中國大陸標注的顏色相同。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日本人眼里,釣魚島屬于大清國斷無疑義。類似的證據還有很多,毋須贅引。其實,這些原本就不是問題的所在。只是國內的一些個人和媒體特別渲染《冊封琉球國記略》的這段文字是新發現的釣魚島屬于中國之“鐵證”(其間甚至還傳出日本人欲以重金買斷的離奇故事),所以極大地抬高了該冊抄本的價值,以至于竟被譽作“當代和氏璧”,言而極致,甚至還有“《海國記》的發現”可以與“殷墟甲骨、敦煌簡牘之出土相提并論”的說法。筆者才疏學淺,對于圍繞著該冊天價拍賣品的異說奇聞一時還難以理解。不過,此段記載中的確提到了釣魚島與琉球相互之間的地理位置,也提到琉球命名之由來,盡管這些描述原本并不罕見。
揆諸史實,之所以稱為“流虬”,據說是因為隋煬帝派遣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后者看到諸島“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始因以名流虬也”。所謂虬,是一種無角的龍。從地理形勢上看,琉球群島散落在海洋之中,猶如一條盤旋著身體的龍蜿蜒曲折,故而形象地將之命名為“流虬”。此后,在中國史書上先后出現過一些不同的寫法,直到明初的1372年,才正式將之定名為“琉球”。
根據通常的說法,明清時期,中國和琉球有著密切的宗藩關系,這主要表現為:其一,自明洪武迄至清光緒的五百余年,歷代琉球國王都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其二,歷代琉球國王都曾派遣使節對中國皇帝稱臣納貢;其三,琉球舉國都奉行中國年號;其四,琉球接受中國政治文化和社會經濟等全方位的影響,從而構成對中國的從屬關系。不過,明清兩朝并不干涉琉球內政,而是允許其自治,琉球“自為一國”——這就是朝貢體制下中琉關系的基本情況。在這種背景下,琉球王國既能接受中國先進文化和技術的良好影響,又能保持其自身獨立發展的態勢。這些,當然都是根據中國史籍的記載而做出的習慣性判斷。在不少人的眼里,琉球猶如鑲嵌在中華帝王冠冕邊沿熠熠生輝的一顆寶石。不過,倘若我們將中琉關系放在東亞的宏觀背景中去考察,實際的情況卻顯得頗為復雜。
(二)
事情得從1609年說起。這一年,是中國明朝的萬歷三十七年,日本的慶長十四年。當年,薩摩藩(薩摩即今日本鹿兒島)軍以精銳武力三千人、戰艦百余艘閃電式入侵琉球,從琉球本島開始,陸續壓制各島,如入無人之境,最后攻陷首里城,挾持中山王尚寧為人質,占領了整個琉球王國。兩年后,薩摩藩雖然允許尚寧王歸國,但同時亦派遣日本官吏嚴格監視琉球的一切行動。據日人山本正誼所撰《島津國史》記載:
(慶長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兵部少輔、紀伊守、勝兵衛尉、權左衛門尉連名書法令十余條,以布琉球國。琉球王尚寧上盟書于公曰:自今以后,不敢攜貳,有渝此言,諸神殛之!
慶長之役后,薩摩藩派出的“在番奉行”(駐守琉球的行政長官),成了統治琉球王國的太上皇。他們還派員深入琉球各島“檢地”(測量、調查土地,以確定年貢額度及征收各項雜稅),頒布統制琉球的裁制令十五條,對貿易、稅制、思想、統治等諸多方面皆加以控制,將先前獨立的琉球王國視為附庸。尚寧王歸國后,薩摩藩又命令他繼續向明朝納貢,隨貢互市的資本則由薩摩藩出具,所獲利潤亦歸后者所有,琉球人只是任其擺布的工具而已。對此,現代“沖繩學之父”伊波普猷將當時的琉球比喻為“奈良河上之鸕鶿”——鸕鶿擅長捕魚,但其頭頸卻被繩索系住,當捕獲大魚時,只要將繩勒緊,它便得乖乖地將魚吐出,奉獻給養鶿者。伊波普猷以此比喻其時的薩琉關系,的確相當形象且精準。此后,薩摩藩因嚴厲控制住琉球,既有本土的賦稅收入,又有中琉隨貢互市的巨大利潤,逐漸變成日本的四大強藩之一。
1612年,新遭縲紲之厄的尚寧王歸國,薩摩藩“迫寧遣使咨于福建,但言已獲釋歸,國復晏然云云,而于薩藩脅王索賦、竊市攘利諸曖昧事,則嚴禁愬泄于中國。中國疑之,卒莫知之也”(《琉球國丞相鄭迥傳》)。對此,美國學者喬治·克爾(George H. Kerr)在其《琉球史》(Okinawa: The Hi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中指出:
中國既久禁日人通商往來,惟有琉球人尚享有此項特權。薩藩亟欲保持眾州港,故決心令琉球人向中國隱瞞琉薩關系,不準中國人徙居琉球。一旦中國使節及商人來琉,首里、那霸等區所有日本人及足以引起注意之事物,一律撤至僻遠地區。至于琉人,亦不得講日語。使華人員及商人均有一本手冊,上印中琉文字,乃在中國可能遭遇之問題及其標準答案。此類偽裝,竟延續二百五十年之久。(轉引自《琉球古今談》,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對此,《琉球古今談》的作者楊仲揆先生進一步指出,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琉球政治家蔡溫曾編寫過一部《旅行人心得》。該書系印有中琉文標準答案的小冊子,其目的是指導所有琉球入華官員、官生和一般商人,如何答復中國人可能提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隱瞞日琉關系真相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欺騙中國人的一套統一說詞。楊仲揆認為:“此書出版于蔡溫告老退休八年之后,可能最初只是傳鈔本,若干年后才付印。所有當年日文的及日薩人的紀載典籍,均未見提及此書,可見日人實欲隱瞞其事。”蔡溫為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的后裔,曾自費留學中國,回國后官至“國相”,其當權之二十多年,為“慶長之役”后琉球唯一短暫的小康時代。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東亞朝貢體系的虛像:琉球隱瞞日琉關系真相二百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