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保羅.納卡森正式接替羅杰斯,出任新一屆國家安全局局長、中央安全勤務部隊司令和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納卡森被認為是“少有的了解網絡空間作戰和信號情報的軍官”,其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作戰和部隊建設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將指導未來美軍網絡空間作戰和信號情報工作。
保羅·M·納卡森,國家安全局局長、中央安全勤務部隊司令和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
01 任職經歷的主要特點
納卡森1963年11月19日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圣保羅,日裔美國人,1986年從圣約翰大學畢業獲文科學士學位,1987年進入美國陸軍服役,從一名基層情報軍官逐漸成長為高級將領。其三十余年的軍旅生涯概況起來有三方面特點:
一是涉足軍事情報和網絡空間作戰兩大領域,崗位任職經歷豐富。納卡森有近20年的軍事情報工作經驗,曾在第4步兵師、第8集團軍任基層情報軍官,聯合參謀部情報處任情報計劃官,還曾在24步兵師、國家安全局,以及駐伊拉克、阿富汗多國部隊領導情報工作。網絡空間司令部成立后,納卡森先后出任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執行助理、網絡空間國家任務部隊司令、陸軍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豐富的任職經歷使納卡森對戰略、戰役和戰術層面的指揮領導都有透徹認識,為統領信號情報和網絡空間作戰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是規劃建設網絡空間作戰力量,部隊建設成績明顯。納卡森是網絡空間司令部和作戰力量成長壯大的規劃者與建設者。2009年至2010年,納卡森領導籌劃了網絡空間司令部的建設方案,并在擔任首任司令亞歷山大的執行助理期間推進各項規劃落實落地。2016年10月執掌陸軍網絡空間司令部以來,納卡森在力量建設上成績斐然:41支陸軍網絡空間任務小隊提前一年達到完全作戰能力,21支預備役小隊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陸軍國民警衛隊第一支網絡空間特遣部隊已投入運行,陸軍網絡空間總體力量基本成型。
三是指揮領導戰場情報支援與網絡空間作戰行動,遂行任務戰果突出。在戰場情報支援方面,納卡森“百分百的以作戰人員需求為中心”,“知道如何生產及時、準確且有價值的情報”。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局任職期間,憑借卓越的領導方式、超強的任務執行力,為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效的信號情報支援,受到時任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的賞識和提拔。在網絡空間作戰方面,納卡森2012年領導網絡空間國家任務部隊,抵御了伊朗對美國的銀行系統發起的網絡攻擊;2016年領導“戰神聯合特遣部隊”(JTF-ARES)實施對“伊斯蘭國”的網絡攻擊。
02 納卡森的主要作戰思想
(一)網絡空間威懾是遏制網絡攻擊的有效途徑,要讓敵人感到成功無望或得不償失而放棄網絡攻擊
納卡森認為,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持續的網絡攻擊對美國的安全造成了現實威脅,而實施網絡空間威懾是挫敗對手惡意網絡攻擊的有效途徑。
納卡森的網絡空間威懾思路源于2017年2月《美國防科學委員會網絡空間威懾特別工作組最終報告》,主張通過減少(對手)預期收益,或(和)增加預期成本,來震懾敵人的網絡攻擊,具體措施應包括四方面:
一是威懾行動要“量身定制”,“不可能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來應對所有敵人”,美國應針對不同對手采取有針對性的、政治與軍事手段相結合的威懾行動,網絡空間威懾要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其中。
二是增強美軍的網絡空間彈性,要進一步提升信息系統和武器平臺面對網絡攻擊的抗毀性和可恢復性,同時美軍要做好準備,隨時在信息能力遭到破壞的環境下開展行動。
三是提升網絡空間實戰能力,通過發展先進技術、開展網絡空間偵攻防行動,彰顯實力、挫敗攻擊、增加對方活動成本,從而降低敵人網絡攻擊的意愿。
四是軍政部門通力合作,不能僅依靠網絡空間領域的活動來實現威懾,要在美國政府各個部門協作下實現。
(二)保護網絡安全是作戰行動的基本任務,要按照戰備標準籌劃和推進
納卡森認為,網絡是武器系統和部隊行動依賴的基礎設施,一旦遭到敵人的滲透和破壞,將抵消進攻性網絡空間作戰的成果,制約聯合部隊的同步化、一體化行動。“有效運維和防御網絡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納卡森將保護網絡、數據和武器系統安全視為作戰行動的基本任務,以網絡戰備(network readiness)的思路加以建設和發展。在執掌陸軍網絡空間司令部期間,納卡森每年在網絡戰領域投入4億美元,使其成為陸軍整體戰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威脅預警上,重點利用大數據分析提升網絡態勢感知能力,明晰敵、我、友活動,及時發現、報告敵方的網絡滲透動向,為網絡空間安全決策提供依據。在基礎設施改造上,通過聯合安全區域堆棧(JRSS)遷移、多協議標記交換(MPLS)升級、云安全環境建設等工作,減少網絡的受攻擊面、保護骨干路由器、改進數據的存儲和使用,從而提升網絡防御能力。在檢查督導上,通過司令部網絡空間戰備檢查(CCRI)、司令部網絡空間作戰戰備檢查(CCORI)等,對下屬單位網絡安全狀況進行巡檢,特別是在檢查之前陸軍網絡空間司令部會開展支援活動,使受援單位網絡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三)投射力量打擊敵人是網絡空間力量有效支援聯合作戰的關鍵,要把握好時機發揮打擊的最大效能
納卡森認為,在保衛國家、支援作戰部隊時,要持續投射力量打擊敵人,為美軍在聯合行動中獲得動態優勢創造條件。實現目標主要通過兩方面作戰行動達成:
一方面,網絡空間作戰要融入聯合作戰,助推美軍更加精準的實現行動預期。納卡森指出,網絡空間作戰的計劃規劃、力量部署必須與聯合作戰指揮官的意圖與目標相一致,網絡空間力量必須利用掌握的技術手段滿足指揮官的各類需求;同時,鑒于網絡空間作戰工具自身的特殊性,必須平衡好情報搜集與網絡攻擊之間的關系,在恰當的窗口期向目標準確投送網絡空間作戰工具,實現效果最大化。
另一方面,利用電磁頻譜對敵實施攻擊是有效的戰術行動。納卡森指出,電子戰能力部署于戰術層面,是靈活且反應迅速的攻擊手段,指揮官要通過電磁頻譜支援部隊機動;同時,指揮官要抓住關鍵時點利用電子戰能力干擾敵方通信,并隱藏好本方的活動軌跡,從而確保聯合部隊在戰場上的行動自由。
(四)推進能力融合是打贏未來戰爭的重要環節,要重點加強伙伴關系、利用新技術及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
納卡森認為,融合才能催生遠勝對手的競爭優勢,只有設計、建設、投射融合的能力才能滿足戰爭需要。從在陸軍網絡空間司令部的實踐看,納卡森推進能力融合的思路舉措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加強與情報界、其他政府機構及公司企業協作形成系統合力。納卡森十分重視軍地伙伴帶來的“獨特能力、技術和方法”,并強調“維持和改進這種關系對作戰勝利十分關鍵”。例如,納卡森特別注重國家安全局對網絡空間司令部的支援作用,強調即使今后國家安全局局長和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不再由一人擔任,“兩家單位獨特、緊密的協作關系也是取得勝利的基礎”。
二是快速吸收新技術助推新質戰斗力生成。納卡森認為,部隊必須積極吸納新技術,而指揮官要快速吸納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實現壓倒對手的作戰優勢。例如,納卡森特別重視人工智能技術,認為“人工智能將改變網絡空間域的進攻與防御行動”,主張要繼續與科技界合作,確保對人工智能的投入收到實效。
三是注重多種作戰能力的綜合運用。例如,納卡森認為,陸軍開展的“網絡空間電磁活動對軍以下部隊支援試驗”(CSCB)將網絡攻防、電子戰、信息作戰、情報等能力整合進陸軍旅戰斗隊的作戰流程中,是多種作戰能力融合的典范,今后要繼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