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幾個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稍微復雜點的例子。汽車安全帶能減少交通事故嗎?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汽車安全帶當然減少傷亡。但是未必。因為駕駛員系了安全帶,會覺得很安全,所以就有激勵開車時更隨意一點,事故反而可能增加。但這種行為對傷亡的影響比較復雜,因為對系安全帶的人來說傷亡會減少,但是如果出事故的概率增加了,車里沒有系安全帶的人和路上行人的傷亡可能就會增加。真有經濟學家做過這方面的研究,最后發現,事故并沒有減少,車里的人(如果都系安全帶的話)傷亡減少了,但路上行人的傷亡增加了。類似的,人們也發現越是制造堅固的汽車,越是被發現在十字路口容易闖紅燈。這也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這個道理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有關。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之一恰恰是金融創新中增加了很多保險工具。這看上去很好,增加了保險工具,就應該降低金融風險。但是就同汽車安全帶是一個道理,這反而使人們更加冒險了,因為他們覺得反正買了保險。這幾個例子稍微繞了一個彎,實際中經濟學的分析可以繞很多個彎。但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高考同樣如此。如果高考改革從考多門課改為只考兩門課,那你就會發現學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兩門課上,而對其他課都不在意了。這也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
第二個經濟學原理:市場通常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方式。現在我們都說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可不是這樣認為的。最早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是哈耶克(1899—1992年)。哈耶克對20世紀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因為計劃與市場是20世紀的爭論主題。
在計劃與市場的爭論中,想從理論上證明市場比計劃更有效率,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市場能做的事情,計劃為什么不能做,而且還能做得更好?有計劃按比例,聽上去是非常有道理的。而市場中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決策,怎么就會更有效率呢?事實上,越是有知識的人,越是相信科學的人,就越有一種潛在的意識去相信計劃經濟。在20世紀上半葉,很多知識分子,包括西方市場經濟中的和計劃經濟中的,都或多或少地相信計劃經濟。
怎么能說明市場會比計劃更有效率呢?在西方,這個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有過非常激烈的學術爭論,其中一方就是奧地利人哈耶克。1945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2011年被選為《美國經濟評論》第一個一百年中發表的所有文章中最有影響的二十篇論文之一。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作“社會中知識的使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這篇文章討論的問題是一個經濟中什么樣的資源配置方式最有效率。哈耶克的洞見是這取決于分散知識、分散信息的有效率的使用,而不是專家信息、專家知識的使用。這是他的重要貢獻。當我們想到知識的時候,當我們想到信息的時候,往往都是專家的專門知識。如果從這個角度入手,那就永遠證明不出市場經濟會更有效率,而只能證明計劃經濟更有效率。但是哈耶克的洞見在于,在經濟活動之中,分散的知識和分散的信息通過人的分散決策、自由選擇,并且通過一個公共信號,就可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個公共信號就是價格。沒有價格信號的話,每個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決策,無法達到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根據本時本地的信息——這個信息是分散的,決策也是分散的——以及觀察市場價格來做決策。市場通過價格的調節,就可以達到有效率的資源配置。
這個思路,對于越有知識的人,越想用科學方法改變社會的人而言,越不容易理解,因為他們會容易進入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思路。社會工程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如果忽視了分散知識和分散信息的有效使用,就容易陷入計劃經濟思路。市場通常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市場對分散知識、分散信息的使用是有效率的。
第三個經濟學原理: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力量。這就要提到第二個奧地利人熊彼特(1883—1950年)。與哈耶克不同,熊彼特研究的是經濟長周期和經濟史。所以在他那里不是供給與需求在當今的平衡,甚至都不是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熊彼特關心的是創新,是創造性破壞,是企業家精神。熊彼特可能是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因為創新是21世紀世界各國的向往。
創新的含義有很多。狹義的有我們通常理解的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廣義些的包括改變產品,改變生產方式、生產組織,就是改變生產函數。再廣義的包括制度、規則的改變等。創新體現在經濟增長模型中,就是在相同投入品(即資本、資源、勞動力等)的情況下,還能帶來產出的提高。這個多出來的部分,經濟學家稱之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這個效率的提高是動態的效率,不是靜態的效率。靜態的效率是在給定生產函數和技術的情況下,把現有的資源利用到極致。而在長期,生產函數可以改變,生產方式可以改變,產品可以改變,制度規則也可以改變。從長期來看,熊彼特說的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的、唯一的力量。
這三個經濟學原理:一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二是市場通常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三是創新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力量,我想在經濟學者中沒有太大爭議。
總結一下這部分,我把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概括為兩個出發點,這里的關鍵詞是“稀缺”、“理性”;一個落腳點,這里的關鍵詞是“效率”;以及三個基本原理,這里的關鍵詞是“激勵”、“市場”、“創新”。這六個關鍵詞就是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原理中的核心部分。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錢穎一:理解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