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反應
展望未來,悲觀主義者預測因為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并尋求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沖突即將發生。一些人認為,沖突可以通過美國將其活動主要限制在東太平洋海域,接受影響力的半球劃分而加以預防。但是對于中國的崛起做出這樣的反應會破壞美國的信譽,并使得區域內的國家隨波逐流,而不是平衡中國。這樣的策略可能確實呈現了美國世紀結束的開始。相反,美國的繼續存在可以加強區域內國家自然的平衡反應,并幫助塑造一種環境,鼓勵中國采取負責的行為方式。
應對中國崛起的合適政策必須平衡現實和一體化。當克林頓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第一次考慮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時,就有評論呼吁要在中國變得太強大之前采取遏制政策。
有兩個原因使這樣的建議被拒絕了。首先,不可能形成一個反中國聯盟,因為該地區的大多數國家希望(現在仍然想著)同時與美國和中國保持良好的關系。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樣的政策會不必要地使中國肯定變成未來的敵人。相反,美國選擇了一個可以被稱為“整合加保險”的策略:中國被迎進了世界貿易組織,但同時重修美日安保條約以確保不讓中國成為一個霸王。如果一個崛起的中國向四周施壓,那將驅動鄰國尋求平衡它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只有中國才能遏制中國。
這是評估美國和中國相對實力的一個關鍵點。閻學通就關于中國怎么才能打敗美國寫道:“為了中國的崛起而建立一個友好的國際環境,北京需要發展出比華盛頓更優質的外交和軍事關系。沒有一個主導力量能夠與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保持友好關系,因此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核心將是看誰擁有更多高品質的朋友。”目前,美國得益于它的關系網和盟友而處于更有利的地位。華盛頓有60個條約同盟國,而中國一個都沒有。在政治走向上,《經濟學人》估計世界上最大的150個國家中的近一百個傾向于美國,只有21個反其道而行之。
2011年,美國宣布了針對亞洲這一世界經濟增長最快部分的區域再平衡戰略。一些中國人認為奧巴馬政府對亞洲的“再平衡”戰略是某種形式的遏制。然而在冷戰政策之下,美國與蘇聯幾乎沒有任何貿易或社會接觸,但它現在與中國有大量的貿易,還有27.5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為中國的決策塑造環境而不是遏制,是對美國戰略的一個更為準確的描述。
一些分析家們把中國看成一個修正主義國家,正急于在其國力增強時推翻現存的國際秩序。但中國并不是一個像上個世紀的納粹德國或蘇聯那樣的完全成熟的修正主義國家。雖然它已經創建并加入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推動了適合其需要的區域性組織的發展,但中國從現有的國際機構,如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其他許多機構那里受益匪淺,因而不會急于去破壞它們。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中國在穩定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作用。歐洲、日本和印度都是實力大國,他們幫助塑造了一種國際環境以鼓勵負責任的行為,而中國關注自己的聲譽。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加,抵制這種壓力將使它處境更佳。
此外,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增加了全球議題,如氣候變化、傳染病、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和網絡犯罪這樣一些重要的跨國問題。這些問題所代表的不是國家之間的實力轉移,而是實力從政府手中向外擴散。應對這些全球性的威脅需要深化包括中國、歐洲、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內的政府間合作。
中國渴望在東亞發揮更大的作用,而美國對亞洲盟國的國防負有承諾。錯誤估算總是可能發生的,但沖突并非不可避免。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意識到中國的經濟成熟水平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接近美國,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德國曾緊追英國的腳步(并在工業實力上超過了英國),但在全球范圍的整體軍事、經濟和軟實力資源方面,美國在未來的數十年中仍然領先于中國。此外,中國不可能采用像德國皇帝那樣的政策,過于冒險的政策會使其國內外的收益和穩定飽受風險。
換句話說,美國比一個世紀以前的英國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好它與一個崛起的大國的關系,而中國將會從克制中獲益。太多的恐懼可能來自于自己嚇自己。美國和中國是否能管理好他們的關系則是另一個問題。人為錯誤和誤判總是可能的,但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場局部戰爭將是可以避免的。中國在全球的崛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還遠不能標志著美國世紀的結束。
文/約瑟夫·奈 本文節選自《美國世紀結束了嗎》第四章“中國的崛起”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約瑟夫·奈:仔細對比中美之后,我對美國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