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持有的龐大美元資源也沒有賦予它太多的與美國直接討價還價的能力,因為在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中,實力取決于相互依存的不對稱性。中國持有它收到的來自其銷售到美國的貨品所換回的美元,但美國保持其市場直接議價能力和對中國產品的開放,從而在中國國內創造了經濟增長、就業和穩定。盡管有刺激和誘惑,中國并沒有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拋售美元。如果中國這樣做了,它可能會讓美國屈膝,但代價將會讓中國躺倒。
中國的政治體制迄今已顯示了強大的針對具體目標的實力轉換能力。例如,受人矚目的新城市建設和高速鐵路項目。中國能否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這種能力,對外國人或中國領導人來說還是個謎。與印度在誕生時即有了民主憲法不同,中國尚未找到一種方法來解決訴求政治參與的問題,這種訴求往往隨著人均收入不斷上升而上升。是否會如發生在韓國和臺灣地區的那樣,當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以購買力平價來衡量)時,由經濟變化而帶來了政治變革?除了美國,中國現在有著比其他任何國家更多的億萬富翁,有錢人不只是越來越富,而且正通過“犧牲這塊土地上最窮的人的利益致富”。
軍事實力
只要中國的經濟增長,其軍費開支可能也將增加。中國的軍費開支大約是GDP的2%(美國一半的水平),但中國的GDP增長迅速。中國官方2014年軍事預算的1320億美元大約是美國軍事預算的四分之一,但中國軍費開支的統計數據并不包括美國國防預算中列出的許多項目。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又在官方數字上增加了200億~300億美元。經過一段時期的低投入后,中國在1989年至2009年期間的官方軍費預算每年都以兩位數在增加,2013年的增長達到了12%。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經是一支技術落后、專注于在陸地防御的軍隊,而如今已經演變成了更為現代化的武裝,在東亞區域重點對抗美國的干預。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軍事支出中11%的份額遠低于美國的39%。以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的軍費開支可能在2020年達到美國的一半,在21世紀中葉接近美國的水平。但在累積的現代軍事裝備儲量上,即便不計入美國的盟國,美國對中國至少也保留著10∶1的優勢。
中國尚未開發出顯著的全球軍力投放能力,雖然在其沿海地區增加了使美國海軍作戰更加困難的能力,但是發展一支有航母戰斗群的藍色海軍的復雜進程才剛剛開始。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依賴中東石油,海軍力量是油輪順利通過東南亞馬六甲海峽的關鍵,而美國海軍仍將在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比于美國擁有長期在全球演練經驗的十個航母戰斗群,僅擁有一艘翻造的烏克蘭航空母艦(另有兩艘正在不同的規劃階段之中)的中國仍然落后了幾十年。中國正在研制兩類第五代隱形戰斗機,但同樣不具備美國所擁有的全球影響力。
在全球層面上,中國擁有數量有限的洲際彈道導彈,并一直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努力在太空和網絡空間發展非對稱沖突的能力,但在這些領域里它仍然不能與美國同日而語。而在傳統軍事力量方面,中國缺乏同盟、海外基地、遠程物流和美國軍隊所有的遠征經驗。美國有24萬部隊布設在幾十個國家,而中國主要從事聯合國維和任務的僅有幾千人。
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中國不會很快成為全球軍力投放的對手而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在戰機、潛艇、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方面的投資已經增加了美國在靠近中國海岸的海洋中進行軍事干預的成本。全球軍事影響力不應該與地區的軍事效應混為一談。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如果美國希望繼續安撫在該地區的盟國,就需要減少美國軍隊在面對中國的區域拒入策略時所出現的漏洞。這將需要昂貴的投資,如可以從航空母艦甲板起飛的隱形無人機、具有更強對陸攻擊能力的潛艇、地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更富有彈性的小型衛星系統,以及網絡攻擊能力。
軟實力
在2007年,當時的國家主席胡錦濤告訴中國共產黨,中國需要增加其軟實力。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大國,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可能促使受驚嚇的鄰國形成制衡聯盟。一項聰明的包括軟實力的策略,將使中國看上去不那么可怕,使制衡聯盟功效更差。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來自于三種資源:文化(也就是對他人有吸引力的地方)、政治價值觀(在國內和國外都不背棄這些價值)和外交政策(當它們被視為合法并具有道德的權威時)。然而要將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資源結合在一起形成明智的策略并不容易。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約瑟夫·奈:仔細對比中美之后,我對美國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