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角度來看,少壯軍人的暴起趕走了這些老邁的昏聵的自私的外務省的官僚實在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讓這些官僚繼續胡搞下去,那么英國人愿意作死你也跟他作死,英國人愿意把整個中國交給赤化分子,你也愿意這么干,英國人交出東亞以后他們可以回歐洲,日本人往哪里去?玩兒到整個亞洲大陸赤化以后,還能有日本人的位置嗎?無論如何,日本人無論出于帝國主義的目的,還是反對蘇聯和共產主義的目的,他都必須強化對亞洲大陸的干涉,這才是九一八事變的真正背景。九一八事變的長期后果就是,它徹底打破了國民黨不付任何代價就能夠重新恢復大清帝國版圖的企圖。事實證明,打破條約體系是可以的,但是仍然必須要由鮮血來換。東北是日本人在日俄戰爭當中用鮮血換來的東西,大清是搭便車,要日本人打敗了俄國人以后免費地還給你了,所以你在東北只能享有一個名義上的主權,實際上的權力全在日本人手里面。你要想把名義上的權力變成實質上的權力,最后你仍然需要流盡自己的血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大自然沒有免費午餐這件事情。
國民黨的失敗就是蘇聯的勝利,因為東亞條約體系瓦解的過程中間,舊有的、維護條約的勢力像吳佩孚之類的都漸漸地垮臺,他們的土地和利益被三個條約破壞者所瓜分。三個條約破壞者就是剛才介紹的:蘇聯和附屬于蘇聯的共產黨、國民黨和他的大中華民族主義勢力,以及日本人。今后,三十年代初以后的東亞就要在這三個條約破壞者之間交手了。而國民黨在遭到重擊之后,發現自己完全站不住腳,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聯合蘇聯反抗日本的政策。應該說蔣介石和孫中山一樣,最初也是謀求西方列強支持的,但他們也很清楚地發現,列強既然在遠東的利益不大,就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干涉遠東事務。張學良游歷歐洲,在各國都碰了一系列釘子以后,最后發現還是只有回到蘇聯那兒去,申請加入蘇聯共產黨。只有蘇聯才有可能趕走日本,讓他回到滿洲。其他任何歐洲國家都根本不想管東亞的事情,甚至有打算和日本人做交易。美國人雖然口頭上譴責日本,但實際上執行的也是孤立主義政策。列強中能夠不僅用口頭譴責日本,還能夠用現實的真金白銀和武器來反對日本人的只有蘇聯。
這個發現并不僅僅屬于張學良個人。雖然蔣介石嚴厲地譴責張學良背叛了他,但是蔣介石其實是在更高層次和更大范圍內重復了同樣的政策。他之所以不把江西的紅軍斬盡殺絕,其實也是為了將來聯合蘇聯抗日的時候需要留一個見面禮。這一點連陳誠都看出來了,陳誠和李宗仁都注意到,蔣介石在江西剿共的時候,軍事部署是很奇怪的,好像是存心留一個出口讓共產黨跑掉似的。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把共產黨從東南地帶——靠近他勢力的核心部分趕出去,趕到靠近蘇聯的邊界地帶是很有好處的:第一,這些人如果到了蘇聯和日本勢力交錯的地方,比如是在外蒙古的邊界上,他很可能引起蘇聯和日本的沖突,蔣介石就希望蘇聯和日本打起來;第二,讓他們到了西北以后,一路上經過那些地方軍閥的轄區,把這些地方軍閥給打垮了,然后蔣介石可以跟在他后面摘桃子,如果沒有這個摘桃子的過程,將來國民政府能不能夠遷到重慶還是很成問題的事情;第三就是,將來他跟斯大林談判的時候,可以跟斯大林做交易,你看,我沒有把共產黨斬盡殺絕,我留下了相對的余地,而且如果斯大林愿意支持我抗日的話,我還可以把最貧困落后的,我自己也不怎么想要的西北割讓給你們,把西北交給蘇聯,然后蘇聯幫助我們從日本手里奪回東北。這在他看來是非常合算的一個如意算盤。正是在這個如意算盤的基礎之上,1937年的抗戰才能夠展開。
從日本的角度來看,盧溝橋事變完全是中國方面挑起的。就像現在中國駐柬埔寨的聯合國軍中的人員遭到紅色高棉的襲擊一樣。有身份不明的武裝人員襲擊了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中國部隊的銀行,聯合國部隊正在向柬埔寨王國政府提出嚴正交涉。上述這句話,如果把中國換成日本的話,就是日本在盧溝橋事變以后的基本立場。日本人不知道事情是誰搞的,但是他的人遭到了襲擊,很沒有面子,他要求中國方面提出解釋。蔣介石知不知道,宋哲元(1885-1940,原為馮玉祥部將,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退走,宋哲元部被張學良收編,駐扎在河北)知不知道,這不好說,張克俠、周恩來同志肯定是知道的。西北軍的情報工作一直是他們經營的。但是蔣介石即使不知道什么是真相,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仍然是有極大的回旋余地的。他完全可以重演塘沽協定(1933年5月31日簽訂,規定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臺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后不得越過該線,不得做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的一幕,尤其是在宋哲元根本不想打的情況下。宋哲元的立場是,不準中央軍開進保定。他對蔣介石也是很有理由不信任的,他知道中央軍無論是為了剿匪——也就是剿共也好、還是在抗日也好,無論打什么旗號,只要開進了你的地盤,你想再把他們趕出去,這個困難比波蘭人和東歐國家把蘇聯的友好援助部隊趕出去一樣困難。所以只要他還能夠做得到,他是盡可能地想要請求蔣介石不要援助他的。
這個立場不僅僅屬于他個人。偉大的反共分子、堅定的抗日英雄閻錫山同志,同盟會的老會員、辛亥革命的英雄、政治上絕對正確,采取的方法也是一模一樣。共產黨打過來的時候他也是懇求蔣介石,不是懇求蔣介石趕緊來援助他,而是懇求蔣介石千萬不要援助他,他完全能夠把共產黨搞定,但是如果國民黨也開進來的話,他不知道怎樣才能把他請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蔣介石愿意采取息事寧人的政策,那么其實宋哲元和西北軍是很容易跟日本人再搞第二個塘沽協定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夠維持華北的割據狀態,把蔣介石拒之門外。如果真的抗日打起來的話,那么他們都要變成中央軍的俘虜了。這個前景是很明顯的。所以即使盧溝橋事變是我們親愛的周恩來和張克俠同志制造出來的,他是放了一把火,這把火能不能夠燃燒起來,并不是取決于周恩來,而是取決于蔣介石同志。是蔣介石決定要它燃燒起來,而且也是蔣介石決定這把火不應該僅在華北燃燒起來,而且還要在上海燃燒起來。
上海是列強關注的地帶。照蔣介石的如意算盤,如果在華北打起來,列強可能像在東北一樣不管不問;但是在上海打起來,列強應該是不會不管不問的。列強干預了,那么他就會得救了。結果他沒有想到,在上海打了三個月打到全軍覆沒的時候,列強仍然遲遲沒有進行干涉,而且緊接著歐洲戰爭也就爆發了,列強自顧不暇,已經不可能再干涉遠東形勢了。這個致命的誤判毀了國民黨,把它在30年代積累下來的全部資產都消耗得干干凈凈??梢哉f,犯了這個賭徒式的錯誤以后,蔣介石實際上是已經“死了”,以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吃老本和垂死掙扎。但這件事情你也不能說是蘇聯或者共產黨的陰謀格外的聰明,這只是一個試探性的行動,共產黨在亞洲和非洲各地搞的這樣的試探性行動多了去了,能不能產生效果關鍵還是在于你自己怎么處理的,你自己能不能夠沉得住氣才是最關鍵的問題。以色列人在同樣的情況下一般都是能夠沉得住氣的。
抗日戰爭一旦開始,就產生了兩種效果。第一,在中國內部,各路地方軍閥現在走投無路,注定要變成蔣介石的俘虜了。閻錫山無論怎么樣老謀深算,還是無法阻止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軍隊同時開進了他好不容易看守了多少年、專門修窄軌鐵路來保護的山西省。以后他就走投無路了,他只能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選擇其一。最后他無可奈何還是選擇了國民黨,因為他畢竟是辛亥革命的元勛,再加上共產黨通過犧牲救國同盟會又成功地拐走了他不少的軍隊,他對共產黨有切膚之痛,相比呢蔣介石可能還算是比較老實的一方。但是這個格局是一個比較小的格局,在更大的格局上,正如宋哲元和閻錫山變成了蔣介石的俘虜和人肉盾牌,蔣介石也變成斯大林的俘虜和人肉盾牌。抗戰一旦爆發,列強無力干涉遠東的局勢一旦很明顯,蔣介石唯一的希望和依賴就在蘇聯頭上。只要他跟蘇聯結盟,那他不可避免地要重新采取所謂的第二次國共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這意味著國統區為周恩來重新打開大門,八路軍代表處重新回到了重慶。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二十世紀東亞的博弈——日本與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