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中共所轄邊區的農民負擔未必都較輕。李維漢在《回憶與研究》中說:“第一,它說明公糧已占總產量的百分之十三點八,比一九三七年只占百分之一點二八,增加了十多倍。第二,它說明每人平均負擔一斗四升,比一九三七年只負擔一升,也增加了十多倍。人民負擔確實加劇了,黨內外反應強烈……”
可見,農民被發動起來,并不完全是因為經濟上有“實惠”。
新權力精英的形成
《邊區的革命》對“張初元模式”的剖析,引人深思。張初元是晉西北寧武縣舊堡村人,這里只有六十多戶人家,呂姓、周姓居多,因日寇常來“掃蕩”,村中僅有的兩名黨員不敢公開活動,村政被地主把持。
最貧困的張初元被縣委關注,因其母親、岳父剛死于日寇之手,但張初期怕耽誤農活,更怕日軍、地主報復。當時村干部無收入,有的被選為村長后,甚至以跳崖自殺相要挾,要求另選別人。為說服張初元,縣委允諾先給他五斗糧食。
縣委將張初元扶持為村自衛隊長,并繞過原有村組織,直接與他對接。由于手中有武器,下層農民漸漸接受了張初元,連頭號地主(前村長)對他也懼怕三分。
張初元本有膽識,在上級支持下,他多次組織民兵伏擊日軍,并建起互助社,讓其他村民替民兵代耕,并強制村中地主分產減租,地主們被迫低價賣地,不到1年,村中只剩下一戶地主,而張初元自己卻趁機買進了13坰。
因“成績突出”,張初元被選為縣勞動模范,他所在的區成了“張初元模范區”,他的村也成了“張初元領袖村”,七月劇社為他編了一個節目叫《拉洋片》,表演者邊拉邊唱他的事跡。“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學習敵后英雄吳滿有、運動的模范勞動英雄張初元同志”的口號風靡一時,僅1944年,《抗戰日報》對張初元的報道就超30篇。晉西北劇團為他編了《新屯堡》一劇,在解放區巡回演出。
就這樣,張初元成為新的權力精英,美國人韓丁曾描述過他們:“地主階級的獨裁統治,被一批過去無地或者少地的年輕農民暫時取代。他們苦大仇深,積極熱情,勇于創造,向往美好的新世界……”
“自己人”占絕大多數
在《豆選》等書中,曾對邊區選舉制度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它從“公開投票”很快轉向“秘密投票”,體現出歷史的進步,而西方人實現這個轉變卻用了幾百年,韶華在《體驗選舉》中也寫道:一個民兵戰斗英雄,在投票之后晃著他手中的槍激動地說:“為了投這個豆子,流血犧牲,值得!”
但從1944年10月19日《解放日報》第2版《隴東先在一個鄉試驗,選出勞動英雄與二流子》的報道中可見,選舉是先由上級指定候選人,再和群眾做足解釋工作,最后才投票選舉,不僅選“勞動英雄”,還選“二流子”,前者掛紅花,后者掛白條,并在選舉大會上當眾宣誓轉變,找人擔保并寫保證書,群眾可當眾對其質問和羞辱。
3天后,《解放日報》又刊登了《安塞真武洞市勞動英雄的選舉》,文中特別提出要在選舉前多做工作,提防好人“選不上”。
延長縣在《選舉勞動英雄及群英會的報告》中,也說明先由鄉政府派人到各村充分宣傳候選人的事跡,“醞釀后再正式選”。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邊區農民是怎樣被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