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迎合美國實現打擊俄羅斯的政治目的,也只是沙特的順水人情
沙特做出不減產的決定,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是為了奪回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占領的市場份額。只是在這特定的時期迎合了美國等利益集團的政治意圖,可以算作順水人情。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堅持,俄羅斯經濟快速惡化,盧布對美元匯率暴跌了40%,5年期CDS(信用違約掉期)已經高達450個基點,但也只能啞巴吃黃連。
3 沙特真正的戰略考量
作為聰明的阿拉伯商人,其實他們只要在這特定的時期按兵不動,犧牲一點短期利益,就能一舉多得,實現長遠利益。
3.1 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現任歐佩克秘書長此前曾明確表示:近年來,非歐佩克國家原油產量增加了600萬桶/日,加上市場的投機引發了價格的下跌。也就是說,將供應的增加歸責于非歐佩克國家的增產,認為其爭搶市場份額,并引發了此輪價格的下跌。在吸取2008年因減產保價而失去市場份額的教訓后,歐佩克成員國此次將改變策略繼續堅持低價,保住并奪回失去的市場。
3.2 遏制和拖延石油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
這是最重要、最深遠的戰略,也是關乎沙特乃至所有歐佩克成員國的命脈的考量。在石油被替代能源取代,變得一文不值之前,把蘊藏于地下的財富盡量變現。推斷出沙特有如此擔憂主要基于如下事實。
1)替代能源飛速發展帶來的威脅
2011年,美國政府在發布的《能源安全未來藍圖》和《2011年戰略規劃》中指出:美國要全面減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首先要在美國本土尋找和生產更多的油氣,其次通過新能源等更清潔的替代燃料和更高的能源效率途徑。
奧巴馬明確表示:要在未來十余年內把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削減1/3,提高美國能源的獨立性,同時批準在美國近海開采石油和天然氣,打破了美國政府執行20多年的近海采油禁令,也釋放出這個第一用油大國不再擔憂石油危機的信號。
加上近幾年來,世界主要國家對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鼓勵和支持,市場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的倍加青睞。又如此前消息,西班牙某公司研發的一種石墨烯聚合材料電池,充電時間不用10分鐘就能供電動車行駛達1000千米,而且使用壽命是傳統氫化電池的4倍。這些新材料、新技術的發現和發明似乎預示著石油作為主要動力燃料時代的動搖。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等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的研發方面已取得實質性成果,甚至在不遠的將來可能帶來石油能源時代的終結。而這恰恰是作為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歐佩克國家最大的擔憂。
2)沙特本土似乎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油氣資源
以謝巴赫油田(Shaybahoilfiel)為例,2008年日均產量高達75萬桶,而整個油田看不到一個“磕頭機”(采油泵),也沒有數量龐大的大型開采和處理的設施、設備,所有油井都是自噴井。該油田已經這樣自噴了60多年,產量至今未降。據油田負責人介紹,這樣的產量再開采60~100年都沒問題。最重要的是開采成本僅為5~6美元/桶,相當于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的1/10。
擁有如此富饒的資源、如此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哪怕油價進一步下跌到40美元/桶、20美元/桶,又何懼之有?因此,為了盡可能地延長世界經濟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期,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沙特必將聯手其他歐佩克成員國,借助合適的時期,以犧牲短期利益為代價,發起石油能源時代保衛戰。而2014年就是他們亮劍的時刻,劍指非歐佩克產油國,劍指替代能源產業。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非歐佩克產油國主動減產之前,在西方主要國家對替代能源產業的投資收縮之前,將進入低油價時代。
文/吳理達 原載于《當代石油石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低油價時代沙特的戰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