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變化:出現包產到戶
在朝鮮一系列的經濟變革中,最受關注的是農業領域。去年,韓國專門報道朝鮮消息的網絡媒體Daily NK曾引用“脫北者”的話說,由于原料供應不足,加之管理官員腐敗,農業改革的實際效果非常差。但根據樸泂重的報告,包產到組的農業變革正在全國農莊得到推廣——除去軍隊、特供農莊,全國70%的集體農莊推行了新政策。
形式上,朝鮮的農業變革與此前中國的情況相似,只不過是自上而下進行的。1970年代后期,中國四川、安徽等地農村出現農民自發的包產到戶現象,相當于以租賃的形式將公有制的農用地“部分私有化”,這一自下而上的現象逐步得到權力機關的許可,被視為大陸出現改革跡象的起點。而安德烈·蘭考夫提出“朝鮮正在效仿中國改革”時所舉的論據,也是其農業變革出現驚人變化。
按照傳統,朝鮮限定每個農業勞動力每年分配260公斤糧食,剩余由國家收購。在2002年“7·1措施”之后,農民可獲得收成的十分之一,其余由國家收購。朝鮮政府一方面以提高分成和包產到組激勵農民,另一方面卻縮小了農民的自留地。自1990年代“苦難行軍”以來,朝鮮通過默許農民擁有自留地的方式,緩解國家配給制度的壓力。在2012年的變革中,農戶自留地反倒縮小了1/3,而且要繳納租金。而這項政策實施沒多久,又調整為上繳現金改為實物形式,上繳自留地收成的30%。
2013年7月后,變革又有回潮現象。報告稱,部分官員擔心農業生產一旦以家庭組織起來,農民會對參加社會組織活動采取消極態度,還會把農場的管理者和黨的干部晾到一邊。對此,地方官僚的擔心比平壤更大。有些地區要求農莊取消新經濟體制,有些地方則迂回對應,要么將新分配的土地重新召回,要么將以家庭為中心的小組擴容為20-30個成員一組,從而便于管理。
當“5·30措施”施行后,朝鮮在農業生產領域有了大跨步的松綁——包產到組擴大為包干到戶,朝鮮農民可以以家庭方式固定承包一塊土地,農民自留的分成從30%翻了一番到60%,每戶農民自留地的規模從200到300平方米擴大到3300平方米左右。不過,目前這項新措施執行的力度有多大,還有待觀察。
早在2002年和2004年,朝鮮曾有過激勵農戶生產的嘗試,但效果不佳。曾在朝鮮主持過農業援助項目的美國學者蘭德爾·艾爾森(Randall Ireson)指出,“朝鮮政府總是想同時控制市場和生產,政策推行從來三心二意。譬如2004年對農戶有過類似自由買賣的許諾,第二年又收回,讓農戶空歡喜一場。”
政府給農戶的承諾執行情況也值得懷疑。在兩江道,2013年播種前政府對農戶的承諾是五五分成,9月收獲前變成七三分成,到10月收割時則恢復為原來的統購統銷。
蘭德爾·艾爾森認為,“朝鮮如果真心推動農業變革,不僅要簡單地改變集體農莊的分組大小,而且要拆解組織。只有農民確保所耕種的土地延續到次年,也就是承包,才會有動力投入更多的化肥,經營土地。”但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私有化。
圖:位于平壤的新教教堂。朝鮮曾在全球十大基督教徒受逼迫最嚴重的國家中多年“蟬聯”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