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利用不同的風速,這些氣球應該能夠把它們花費在渺無人煙地區(qū)的時間減至最少。到了人口稠密區(qū),它們會漂流在和緩的風中,然后在遇到海洋或沙漠時,它們上升或下降至更快的氣流中,加快穿越速度。“我們有30年的風速數據來做這件事。”負責該項目的邁克·卡西迪(Mike Cassidy)說。而這些氣球本身也能測量風速,改善谷歌的計算機能力來管理它們在全球各地的旅程(這也將讓該公司獲得相比任何機構都更全面的風力數據。谷歌已經承諾把它和天氣預報機構及氣候學家分享)。
這些紙上大計聽來都很宏偉,或許太過宏偉了。衛(wèi)星項目尤其不是什么新創(chuàng)意:上世紀90年代末,技術繁榮讓人們興奮沉醉,幾家企業(yè)計劃做類似的事,結果無一實現。不過,互聯網如今已經是全球經濟一個遠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愿人們對大量網絡服務的需求會持續(xù)強勁增長,為這些創(chuàng)意提供商業(yè)合理性。
規(guī)則和監(jiān)管
監(jiān)管審批對這些項目的成功與否也很關鍵。在嚴格限制使用無人機的國家,Facebook必須應對監(jiān)管機構。而谷歌必須研發(fā)出能夠每天發(fā)送和召回至多數百只氣球的基礎設施。衛(wèi)星在使用壽命到期時必須被處理掉,無論是把它們送進一個穩(wěn)定的“墓地”軌道,還是讓它們墜入大氣層中燒毀。無人機和氣球可能相撞,因此需要說服安全監(jiān)管部門風險尚可接受。
谷歌和Facebook的參與引發(fā)了一些質疑。尤其是Facebook,它在網上運行最受歡迎的一些網站。Facebook的Internet.org應用讓手機用戶免費聯網,但只能訪問一小批網站,其中之一是Facebook自身,這讓一些人質疑它試圖鎖住客戶。也許是為減少這種懷疑,馬奎爾說,Facebook正在考慮公開其無人機設計,讓任何人都能模仿,就像2011年它公開其先進電腦服務器的設計那樣。
這些企業(yè)都樂觀地認為他們會在傳播互聯網這件事上取得成功:它們都說,貧窮國家的電信企業(yè)對此滿腔熱情。SpaceX認為它的衛(wèi)星會在五年后準備就緒。OneWeb認為自己會在2019年開張營業(yè)。Facebook不愿明說日期,只說它的無人機可能會“很快”開始商業(yè)應用。而谷歌預期明年啟動氣球的商用測試。如果它們中任何一家成功了,那把互聯網稱作“地球村”就不會只是個古怪的比喻了。
來源:經濟學人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互聯網全球覆蓋:新鍍金時代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