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電報的紅色成吉思汗”
克格勃的誕生有歷史淵源與現實淵源。沙俄的情報機關繼承了蒙古人對戰略情報的極端重視,在伊凡雷帝、彼得大帝時期都設置了專門的秘密情報機關,在國際舞臺和對內監視方面發揮的作用,都是歐洲國家不可望其項背的。流亡歐洲的俄國思想家赫爾岑就預見,在20世紀會出現“掌握了電報的成吉思汗”。布爾什維克與沙皇的密探局打過多次交道,在學習其手段的同時,也對密探局的許多疏漏心知肚明,契卡創始人捷爾任斯基決心不讓這些疏漏在自己手上重演。
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個月,克格勃的前身契卡就誕生了。根據列寧的指令,身穿黑色飛行皮夾克、腰佩手槍的契卡人員有權進入一切場所,進行一切處罰行為,其中包括酷刑拷打和死刑。在俄國內戰期間,契卡處決了25萬人,這在俄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列寧對契卡工作極為關心,甚至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他曾向契卡指令捕人最好是在晚上,并提出可以用巨大的電磁鐵來進行搜查。
根據蘇聯的國家學說,社會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狀態是永恒的,和平相處只是過渡性的和表面的。無論是斯大林一國內先建成社會主義的路線,還是托洛茨基的立即開始世界革命的路線,只是在革命的步驟上有所區別,但對于最終要爆發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決戰,都沒有人會懷疑。在這種視敵環伺的潛意識指導下,蘇聯以“平時如戰時”的要求對自己進行了全盤格式化,同時極為渴求了解內外敵人的一舉一動: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和平時期廣泛在國外設置秘密情報站的國家,同時也成為第一個建設大規模監聽網絡的國家。
與此同時,在1920年代還秉持著19世紀貴族外交遺風的歐美國家,根本沒有多少安全意識。一戰后西方擁有最負盛名的軍情五處、六處等情報機關的國家——英國,以及實力稍遜的法國,其情報機構其實只有在戰時才存在,在和平時期其規模小到幾乎可忽略不計。美國一直到二戰爆發都沒有專業情報機構,只有外交部門、陸海軍、司法部下屬聯邦調查局各自掌管一些搜集情報的職能。
在同西方的情報戰中,克格勃就這樣輕易占據上風。
文/李星 原載于《鳳凰周刊》2015年第10期總第539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克格勃為何能在同西方的情報戰中輕易占據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