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華負面認知明顯上升,日益公開化
2011年以來,隨著緬甸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政府放松對社會管控,社會自由度迅速提高,民眾可以自由示威、自由發表言論,既可以表達合理訴求,也可以發泄對政府不滿。因此,緬甸軍政府統治之下被長期壓制的民怨出現井噴式爆發。在此大背景下,緬甸民間對華負面認知近兩年明顯上升,也日益公開化,并對緬甸政府對華關系決策以及中緬關系均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與緬甸軍政府時期政府絕對主導對華政策的情況完全不同,是中緬關系幾十年來未有之新狀況。
概而言之,緬甸民間對華負面認知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緬甸民主化改革后,由于緬甸不少民眾認為中國與緬甸前軍政府關系密切,其對軍政府的不滿也自然而然地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引到中國頭上。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在緬甸投資200多億美元(含中國香港、澳門對緬甸投資),主要集中在水電、油氣、礦產等開發能源資源的領域,緬甸民間很多人士認為,中國對緬投資盡管給緬甸帶來了一些利益,但也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占地、拆遷、移民、污染環境等。有些極端人士還污蔑中企掠奪資源,在當地履行社會責任不夠等等。
在民間層面,除了一些私營媒體頻現反華輿論之外,緬甸具有重要政治影響力的民間組織——近期迅速崛起的“88年代學生”組織,成為惡化緬甸民間對華認知的重要推手。該組織主要由歸國的緬甸流亡分子組成,其骨干是1988年被軍人政府鎮壓而流亡美歐的一批民運分子,他們近兩年回國,打著反對軍人、反華的旗號,努力壯大政治聲勢?!?8年代學生”組織部分骨干的對華認知極為負面,且十分極端,成為緬甸反華先鋒之一。該組織是反對萊比塘銅礦的主要推手,其領導人拒絕參加昂山素季領導的事件調查委員會,甚至公開威脅稱“要搞掉中國所有與緬甸前軍政府簽訂合同的項目”?!?8年代學生”組織的極端反華言行,將繼續推動緬甸民間反華情緒的蔓延,煽動更多不明真相的民眾跟風抗議中國。
緬甸民間很多非政府組織、極端人士和私營媒體對中國企業的印象整體負面,但這并不符合中國在緬甸投資的真實情況,中國企業對緬甸發展是有貢獻的,也做了一些惠民工程。當然,緬甸民眾對中國企業存在負面認知甚至誤解,主要有幾大原因。第一,部分中國企業在緬甸確實存在不負責任乃至違法行為,如賄賂當地官員、工程大量移民、占用土地、破壞環境、忽視當地民眾訴求等。而且,中國一些人非法移民到緬甸的曼德勒省、撣邦、克欽邦等地區,存在搶占當地土地資源和經商機會、非法購買緬甸身份證等不良乃至違法行為,引發緬甸民間反感。第二,中國投資在緬甸也做了不少惠民的善事,但宣傳滯后,不為緬甸人所知。比如,中資企業為當地民眾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征地補償標準也較高,還幫助當地修建學校、醫院、道路、橋梁,改善飲水條件,等等。但是,由于中國企業多奉行只做不說或多做少說的原則,很多惠民舉措不為人知,沒能幫助中國企業在當地民間樹立良好形象。第三,緬甸及西方的一些反華人士、團體專門收集和炒作有關中國企業的負面新聞,忽視中國企業在當地的諸多善舉,給其扣上“損害環境、破壞當地百姓生活、攫取資源”等“黑帽”,煽動緬甸民眾對中國企業的反感情緒。而且,由于緬甸媒體在過去兩年迅速自由化,數量急劇增加,很多媒體從業人員資歷淺,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受西方媒體部分反華輿論影響,跟風炒作有關中國的負面新聞,以吸引眼球,甚至可以借此獲得西方國家媒體獎項。
很多緬甸人的對華負面認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是被誤導的。比如,緬甸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精英人士深受西方后工業化社會的環保理念影響,片面追求沒有任何環境、資源代價的經濟發展,對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奉行極為嚴苛的投資標準,后者稍有占地、污染等行為,便會遭遇抗議。緬甸民間對華的負面認知情緒呈蔓延之勢,導致一些民眾對中國企業的抗議活動頻發,對中國在緬甸的項目和投資、對中緬經貿關系都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密松電站、萊比塘銅礦、中緬油氣管道等中緬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均受到緬民間負面認知和抗議示威的沖擊。緬甸吳登盛政府力推民主改革,宣稱政府決策更加尊重民意。因此,當緬甸民間爆發反對中國項目的抗議示威時,政府更多考慮的是如何安撫本國民眾,穩固政府統治,在對華政策上難免要順應國內民意,盡管緬甸民間的對華認知存在誤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緬多家私營媒體掀起炒作“中國項目(油氣管道、水電站等)掠奪資源、破壞環境、威脅緬甸國家安全”等的新浪潮,誣稱中國非法移民充斥緬甸古都曼德勒、擠壓緬甸人生存空間、威脅緬甸民族文化獨立性等等,導致緬甸社會的反華情緒再度上漲。這使得密松電站復工遙遙無期,萊比塘銅礦運轉始終遭遇緬人抗議,中企在緬甸的多個大型水電站計劃推進遇阻。中國對緬投資已經聯系下滑近3年,2013年對緬投資僅3.1億美元,2014年1—7月,對緬投資跌至歷史新低——5000多萬美元。7月18日,在民間反對之下,緬甸放棄昆明—皎漂鐵路建設計劃,再次打擊中緬經貿合作。
未來走向:正面負面共存
未來幾年,如果中緬關系不發生大的負面事件,緬甸朝野政要,特別是理性的政要,對華認知應該基本保持正面(當然,程度會時高時低),他們會客觀認識中國、中國在緬投資和中緬關系,一般不會持有極端反華情緒。因為中緬是有著2000多公里邊境線的鄰居,中國是緬甸最大的鄰國、外資來源國和貿易伙伴國。在西方經濟普遍低迷、西方投資謹慎而較少入緬的情況下,中國的投資和市場對緬甸長遠發展而言極為重要,且十分便利。而緬甸一些中小政黨、非政府組織、民間極端人士等社會力量,對中國及其企業的負面認知仍將繼續存在,范圍可能有所擴大,程度可能會繼續加深,并將維持幾年時間。
為了2015年年底大選而反華
尤其是,今年開始,現在已經有些政黨、組織和個人為了在2015年底大選時撈取更多選票,經常借抨擊中國項目來迎合國內的反華情緒。當然,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緬甸民間對華負面認知未來也可能經歷一個由加深到回歸理性的漫長過程。
一方面,中國多管齊下,努力減少緬民間對華負面認知。第一,中國政府、商界、學術界等已經高度重視改善在緬甸的形象,加強與緬甸當局、在野黨、非政府組織、媒體、學界等機構和人士的交往。比如,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緬友好協會以及部分中國在緬投資的大型企業,與緬甸總統首席政治顧問吳哥哥萊等領導的智庫——緬甸發展資源研究所、緬中友好協會、緬甸媒體、非政府組織人士的交流明顯增加,對改善緬甸各界尤其是民間對華認知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中國—緬甸民間交流圓桌會2013年和2014年舉行過兩次,成為中緬改善民間關系的主要平臺。第二,中石油、中電投等中國企業也已經開始注重在緬甸進行互利共贏的投資,重視回應緬甸百姓的訴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幫助緬甸改善經濟發展條件,給當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當地民眾的收入,緩解緬甸嚴重的貧困與失業問題,讓中國投資惠及緬甸更多百姓,使中緬兩國建立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命運共同體”,積極改善中企形象,減少緬民間對華誤解和負面認知。
另一方面,緬甸朝野有識之士開始注意到緬甸民間對華負面認知的危害性,有意識地引導民間形成正確的對華態度。昂山素季領導萊比塘銅礦事件調查委員會經過長期實地走訪和科學調研,對項目做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認為項目并非存在嚴重問題,在占地補償、環保等領域做出改進后可以繼續。她還親自赴銅礦所在地安撫抗議民眾,稱銅礦造福于當地社區,如果隨意停止外資項目,就會使緬甸喪失信譽,嚇跑外資,因為銅礦合同是緬甸前軍政府簽訂的。她要求示威者停止抗議,接受項目。
綜上所述,緬甸民間對華認知可能會在維持幾年以負面為主的情況下,在多種積極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或將逐漸改觀,能以更客觀、更理性的視角,正確看待緬甸國家利益和中緬關系。當然,這尚需時日。
文/宋清潤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所孟加拉灣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原載于《公共外交季刊》總第20期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緬甸對中國認知明顯惡化 昂山素季對華比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