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對沖繩實施占領管轄時,美日雙方圍繞沖繩的地位問題進行了各種討論,但釣魚島問題并未被列入討論范圍。當時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奄美大島的回歸問題,隨后舉行了是否將沖繩本島和八重山群島從日本本土分離等討論。主張沖繩獨立的提案在沖繩咨詢會的投票中獲得了全部20票中的3票。
釣魚島問題是在沖繩返還談判的最后階段突然顯現出來的。一般認為,釣魚島列島的歸屬問題是在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ECAFE)的調查報告(關于此調查背景,參見該書109頁)提及這一海域附近蘊藏石油資源之后凸顯的。在當時,確保經濟增長所需資源已是各國極為關心的問題,而蘊含石油資源的釣魚島也很自然地在這一背景中引發各國的關注。
但是,這座無人島位于中日邊界線上,自古以來就是中日海上交通的必經之地。如果在此處劃定國界線,它正處于極易引發沖突的位置。蘊藏石油資源確實點燃了這一問題的導火索,但即使不存在石油資源的相關報道,在此劃定國界也勢必會誘發戰爭。從古賀辰四郎發現所謂“無主地”,到日本內閣秘密采取“先占”措施(未公開)前后經過了十年的時間。這些都和釣魚島列島位于日、中、臺三者間極其微妙的位置分不開的。
美國前總統格蘭特(Ulysses Grant,1822—1885)將《李鴻章的沖繩三分割提案》轉交給明治天皇是在1879年7月4日,古賀辰四郎發現所謂“無主地”上奏“申請樹立界碑”是在1885年,日本內閣決定占領是在十年后的1895年1月。當時石油資源尚未開發,還處于將漁業資源和信天翁的羽毛認定為資源的時代。現在的人們認為:“釣魚島因為石油而成為沖突的焦點”,但實際上如果日清或中日兩國劃定國界,釣魚島必定成為國界線的一部分,必然會成為引發戰爭的敏感地區。
代替七歲的光緒皇帝接見格蘭特(Ulysses Grant)將軍的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格蘭特在其《格蘭特將軍回憶錄》(Around the World with General Grant,the American News Co.,1879)中寫道:關于日清間的“琉球所屬問題”,被稱為Prince Kung的恭親王奕同天津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一道向格蘭特表明了清政府的立場。格蘭特為將清朝的立場轉達給明治天皇,于1879年7月4日和8月10日兩度拜謁明治天皇,期間多次同內務大臣伊藤博文、陸軍大臣西鄉從道會談。(松井順時編《琉球事件》,1880年2月)
沖繩返還過程中的臺灣的不滿
筆者提前做出本文結論:在沖繩返還的最后時刻,當時同美國“建交”的臺灣政府反對尼克松政府將沖繩交給日本。例如,據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參會人員約翰·霍爾德里奇(John Holdridge)回憶,臺灣在1969年11月14日提出:應通過沖繩的全民公投(plebiscite)來決定是否應將釣魚島交給日本(FRUS,45,44)。這一提案來源于開羅會議上蔣介石關于沖繩問題所提出的“中美共管”構想。自開羅會議之后,蔣介石通過中日戰爭的戰后談判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沖繩地位問題的提案,并對沖繩返還持續表示反對。
1.釣魚島的主權
但不久之后,臺灣政府就提出將沖繩返還同釣魚島列島兩個問題分開處理,“認可沖繩返還,但強烈反對將釣魚島列島交給日本”。1970年9月16日,蔣介石政府在得知釣魚島列島被包含在沖繩返還的內容之后,立即向美國國務院東亞地區事務助理格林(Marshall Green)遞交了長達四頁的普通“照會”。(FRUS,p.229n.2,國家檔案館,RG59,EA/ROC文件:Lot75,D.61)
按照外交慣例,這份普通“照會”原文未被公開,但可以在美國國務院托馬斯·休史密斯(Thomas Shoesmith,時任美國國務院東亞太平洋局駐臺灣軍事顧問)所作文章中找到相關內容。他在文章中提及因反對日本管理釣魚島而引發臺北學生游行事件之后,對那份普通“照會”進行了歸納。大意如下:“據臺北美國大使館判斷,反美游行的發起者不是政府而是學生。但臺灣政府似乎并不反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并暗中默許,這是由于對美國政府的對臺政策及禁止石油開發措施的不滿而造成的。”(FRUS,p.292n.6,國家檔案館,RG59,EA/ROC文件:Lot75,D.76)
在美國和香港等地同樣也發生了學生的抗議游行。4月12日的白宮錄音表明:周書楷“大使”曾向尼克松強調:釣魚島列島問題的最終處理尚未決定,解決釣魚島問題是臺灣維護自身利益的政策(休史密斯的筆記及尼克松總統文件、白宮記錄、1971年4月12日尼克松同基辛格的談話記錄、FRUS,113)。
前文所述保釣人士在《紐約時報》刊載公開信是主張單獨處理釣魚島問題的象征性事件。據此我們可知,1970年9月保釣活動者已經獲知美國政府對釣魚島主權問題所持中立立場的消息,九個月之后,公開信最終得以公開發表。約翰·霍爾德里奇(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參會人員)為基辛格歸納了《“中華民國”對釣魚島列島的要求》,內容如下:
基辛格請求“中華民國”對于釣魚島問題要求的相關信息。最近的總結是3月15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轉交給美國國務院關于“中華民國”對釣魚島的普通“照會”,要點如下:
—15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釣魚島是位于臺灣和獨立的琉球王國之間的島嶼。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地質構造類似于臺灣的其他島嶼。釣魚島相比琉球離臺灣更近,被大陸架邊緣的沖繩海溝(海深2000米)隔開。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附近海域是臺灣漁民傳統捕魚區域,臺灣漁民自古就將這些島嶼命名為釣魚島列島。
—從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到日本政府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從中國割占,日本政府從未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劃入沖繩縣管轄。
—“中華民國”出于維護地區安全的考慮,對美國根據《舊金山和約》第3條規定維持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占領沒有異議。但國際法規定:對某一地區的軍事占領不能影響該地區的主權歸屬。
—鑒于美國政府對琉球群島的軍事占領將于1972年終止,我們要求美國政府尊重“中華民國”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所擁有的主權并早日將這一主權歸還給“中華民國”政府。(FRUS,115)
1971年4月12日,臺灣“駐美大使”周書楷在離任之際拜訪了尼克松,并做了如下暗含警告內容的發言。該發言內容被記載于美國國務院的筆錄中:“周書楷因此提出了釣魚島問題。這一問題關系到中國的國家利益。如果臺灣政府喪失了國家利益,知識分子和海外華僑一定會‘投向對岸的懷抱’(意指放棄臺灣轉而支持北京政府)。美國政府提出的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屬于沖繩這一言論已經招致暴力性的反對。海外華僑的保釣運動就是實例。”(FRUS,113)由上述內容可知,周書楷警告美國政府:關于釣魚島問題,如果美國不能保護好臺灣政府的利益,知識分子和華人華僑將會倒向大陸的共產黨政權。這可以理解為是對美國的警告。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矢吹晉:圍繞釣魚島問題的中美日臺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