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洛索夫像那個時代多數年輕人一樣,官方介紹的人生履歷只有聊聊幾行:
1924年2月5日生于葉卡捷琳諾斯拉夫(今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1943年2月23日犧牲于普斯科夫州切爾努什。年少的他曾在烏里揚諾夫州的保育院學習,7年級畢業后,在烏法勞改營做教養員助理工作。蘇德戰爭爆發后于1942年9月入伍,進入紅霍爾姆步兵學校(奧倫堡附近)學習。
1943年1月,學員們被派往加里寧前線。馬特洛索夫在以斯大林命名的西伯利亞第91獨立志愿旅第2獨立步兵營服役,后改序列為加里寧方面軍第56近衛軍步兵師第254近衛軍步兵團。
解凍之后,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歷也被人勘誤,包括出生地。馬特洛索夫并非官方描述的品學兼優、時刻掛念祖國、具有偉大前程的青年,自小喪失雙親的馬特洛索夫被當成少年犯被關入內務部設在烏法的某個勞改營。由于蘇軍在戰爭中巨大的減員困境,根據1942年7月的第227號令,犯人被提前釋放,補充到部隊專門組建的懲戒營中服役。馬特洛索夫是懲戒營中的一員,而非軍校學員。
事實上,馬特洛索夫的犧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犧牲日期,是出于增強紀念意義的考慮,2月23日是紅軍建軍25周年日。
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傳機器一層層涂抹上去的。馬特洛索夫犧牲后,他對集體農莊、國家五年計劃、勞動人民的愛被不斷加深,最后,他變成了另一個保爾·柯察金。
對馬特洛索夫形象的反復修改,并非單向的添加,因為政治氣候也會隨時刪除不合時宜的內容。馬特洛索夫的官方傳記作家茹爾巴在1963年版上又做了大幅修改,既有文學技藝上的,也有配合政治氣候的。比如,將馬特洛索夫沖鋒時的口號“為了祖國!為了斯大林”中的斯大林一句刪除。
被選擇的英雄
無論馬特洛索夫是否有舍身堵槍眼的舉動,犧牲在敵人機槍前的馬特洛索夫都無愧于一個英勇的軍人。只是,特定時代的蘇聯在戰爭中對英雄的偏好,導致了對馬特洛索夫做過度宣傳。
俄羅斯軍事史學家鮑里斯·索科洛夫,曾對比分析納粹德國與蘇聯對英雄宣傳的不同偏好。在德國,一致推崇的英雄,全部是飛機、坦克和潛艇部隊創造了驚人戰績的王牌精英。這些技術含量極高的英雄,靠的是良好的文化素質、嚴格的訓練、卓越的勇氣和冷靜沉著的性格。
蘇聯也在戰爭中誕生了這樣一批王牌精英,雖然戰績無法與德國相比,如王牌飛行員闊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但是,馬特洛索夫的名聲遠遠壓倒了這些卓越的王牌精英。
蘇聯更偏好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甚至不惜造神,正是基于當時蘇軍現實的量身打造。蘇軍始終在質量、訓練和素質上處于劣勢,但具有數量上的優勢,突出宣傳犧牲精神,便于抵消訓練和質量不足。此外,蘇聯高層一直偏好將人和裝備都視為全面戰爭中轉瞬即逝的消耗品,將數量置于質量之前,故蘇軍一直需要樹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產生的英雄。
這種宣傳和偏好,也塑造了典型的蘇軍士兵命運:戰前常備軍人組成的部隊在戰爭初期被圍殲后,大量文化低、訓練差的農村青年被送上前線。在各方面均落后于德軍的情況下,這些年輕人僅憑熱情和原始淳樸的愛國主義感情,在東線規模空前的殘酷消耗戰中慢慢被消耗掉,少數運氣好的人如末代總參謀長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幸存下來并積累足夠的經驗,在戰場上逐漸成長為最終在各個方面趕超并壓垮德軍、贏得最終勝利的紅軍之骨干。在這個吞噬掉一代年輕人生命的淘汰過程中,蘇聯官方當然只能指望他們在成熟之前,能像馬特洛索夫這樣盡可能靠戰斗意志來彌補經驗的不足及專業素質的差距。
在馬特洛索夫的神圣光環下,甚至人們根本忘記了其他戰友的功勛。當時掩護馬特洛索夫的兩個射擊組,壓制了敵人側翼的火力,打死了數十個德軍。這種一味對犧牲勇氣的宣揚,多少妨礙了蘇軍戰時的專業化建設,使一些缺乏實戰經驗、還沒學會區分宣傳故事與戰場實情的軍人對軍隊科學訓練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給蘇軍帶來大量不必要的傷亡。
蘇聯的強大宣傳機器一旦啟動,必然大量帶來浮夸風的副產品——全軍在學習熱潮中不甘落后,每個部隊都以誕生自己的馬特洛索夫為榮。戰場上,一個士兵想模仿馬特洛索夫,要經過極為艱難的選擇,但戰友們將一個死者視作馬特洛索夫,則是件容易的事。任何一個倒在敵人火力點前的將士,都具備上報為“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戰爭結束后,馬特洛索夫的宣傳重點,開始轉向一個流浪兒如何成為英雄,他的思想源動力是什么?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這個任務自然落在作家茹爾巴肩上,茹爾巴用馬特洛索夫在犧牲前一刻的想象和回憶完成了這種闡釋:
他想起了使他的一生充滿了不平靜的、但又幸福的意義的事;他回憶起祖國之美,他和戀人并肩立在山坡上幻想著幸福的生活、幻想著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想到斯大林的話,應該準備著為人類的幸福而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精力,一切才能,甚至自己的血也一滴一滴地獻出來。他想到全國人民在注視和等待自己,他代表了人民和真理,不能辜負人們對一個青年團員的信任……
美麗的國土、健康的人們、壯麗的事業。一個在組織的關愛下成長起來的青年,需要為了集體利益奮不顧身。
——當他在德軍機槍前英勇犧牲后,那個廣為人知的亞歷山大·馬特維耶維奇·馬特洛索夫就這樣誕生了。
而蘇聯制度模式在世界各地的不斷勝利,也讓馬特洛索夫和其他蘇聯價值一樣被輸出到世界各地。追尋馬特洛索夫的足跡,用肉體堵槍眼的英雄從此源源不絕。只是,在馬特洛索夫的故鄉,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慘烈的衛國戰爭記憶依舊,但人們推崇的精神和英雄卻悄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馬特洛索夫們”是如何做到肉身堵機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