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成就與“比較優勢戰略”無關
林毅夫認為,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成功是因為中國從趕超戰略轉變為“比較優勢戰略”的結果。這與事實嚴重不符。
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確實與利用比較優勢有關,但這是經濟自由化、市場化、民營化和國際化的過程中,企業家自發行動的結果,與政府的發展戰略無關。但林毅夫似乎并不贊同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的。他最近發表文章說,“中國道路的成功秘訣,就在于打破新自由主義所謂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神話。”[viii]
就我所知,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確實制定了許多產業政策,但并沒有制定過什么“比較優勢戰略”。鄉鎮企業是利用比較優勢的典型例子,到90年代初,鄉鎮企業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就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但至1992年前,中央政府部門一直在打壓鄉鎮企業,因為鄉鎮企業“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國家計委曾明令禁止把重要生產資料賣給鄉鎮企業,禁止給鄉鎮企業發放貸款。1989年開始的經濟調整,也把鄉鎮企業作為主要的整治對象。
外資企業出口占到中國出口的一半。外資來中國就是利用比較優勢,這只需要開放,不需要產業政策。
以上這些以及許多許多例子都證明:比較優勢是市場中的企業家創造的。天然的比較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只有地理是不可改變的,其他都在隨著發展變化。如果想利用比較優勢,自由市場加企業家就足夠了。利用比較優勢不需要國家戰略,除非每個人都是傻子。但如果每個人都是傻子,那制定戰略的官員怎么會聰明呢?事實證明:凡是政府能看得清楚的,自由市場上的企業家早就看清了;凡是自由市場上企業家看不清楚的,政府更不可能看清。產業政策一是迷糊企業家的眼睛,二是勾引企業家尋租,弊大于利。
制定產業政策是為了違反“比較優勢”
如果想違反比較優勢,那倒需要國家戰略。看一下歷史,政府制定的政策大部分都是違反比較優勢的。日本的產業政策是備受推崇的,但日本政府是把具有較高收入彈性的產業作為目標,如機械、電子和汽車,而不是日本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如紡織業。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把高科技產業作為目標以保證日本在技術發展中處于前列,也與日本的要素稟賦無關。[ix]
解決“比較優勢戰略理論”邏輯矛盾的唯一辦法是,林毅夫講的比較優勢不是市場上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而是按他自己判斷的比較優勢。他理論中的比較優勢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但他又說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是通過市場價格表現出來的。如果不是他自己判斷的比較優勢,而是市場上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那他的戰略就是跟隨市場走。他既要政府引領市場,又要政府跟隨市場。林毅夫原話是這樣的:“要想使企業自發進入和選擇符合要素稟賦結構的產業和技術,該經濟的價格體系就必須反映要素的相對稀缺性,而只有競爭性市場才能做到這一點。”[x] 除了政府有權力扭曲價格,還有誰有能力扭曲價格呢?既然競爭性市場決定的價格體系就能反映比較優勢,為什么還要政府告訴企業家比較優勢是什么?林毅夫是不是認為,在市場中的企業家讀不懂市場價格信號,只有政府官員和專家能讀懂價格信號?
決定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要素稟賦并不能告訴該國應該發展哪些產業。一個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能告訴我們什么?什么也沒有,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太多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必須由企業家來判斷。也許勞動力最密集的行業是政府。根據要素稟賦決定比較優勢的理論,人口多的國家是否應該大力發展政府部門?事實上,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都可以成功。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但20世紀80年代,陜西咸陽6家大型國有紡織企業被沿海地區紡織鄉鎮企業淘汰。這與要素稟賦有什么關系?沒有什么關系!唯一有關的是沿海地區的企業家精神最早得到發揮,而這是沿海地區率先進行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結果。
全球化和技術進步使產業發展呈現非線性。一個國家發展哪些產業,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由企業家做出判斷。即使是欠發達地區的一些產業也值得先進地區學習。例如,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整個大陸落后于歐亞大陸,但玉米和馬鈴薯的種植仍然從美洲傳入歐亞大陸。
本文摘錄自張維迎《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第12章,本次發表時做了適當的文字修改。該書由理想國/海南出版社2022年出版。
[i] 丹尼·羅德里克的評論,見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第5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ii]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人的行動》第8章,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版。Ludwig von Mises, 2007(1949). Human Action, Chapter 8.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iii] 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第二篇第1-2章。Mantoux, Paul, 2006 (1928).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 outline of 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factory system in England. Chapters 1-2, Part II. London: Routledge.
[iv]威廉·伊斯特利:《威權政治:經濟學家、政策專家和那些被遺忘的窮人的權利》第324頁,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英文:Easterly, William, 2013. The Tyranny of Experts: Economists, Dictators, and the Forgotten Rights of the Poor. Chapter 11. Basic Books.
[v]威廉·伊斯特利:《威權政治:經濟學家、政策專家和那些被遺忘的窮人的權利》第十頁,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英文:Easterly, William, 2013. The Tyranny of Experts: Economists, Dictators, and the Forgotten Rights of the Poor. Chapter 10. Basic Books.
[vi] 林毅夫于2001年5月14日在芝加哥大學的講座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演講論文改編后構成他的《新結構經濟學》第6章。見該書第275頁。
[vii] 克里斯·米勒:《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第23章,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viii]林毅夫:《照搬西方主流經濟理論是行不通的》,載《求實》雜志2016年10月16日。
[ix] 邁克·波特等《日本還有競爭力嗎?》第33頁。
[x] 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第23頁。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林毅夫的“比較優勢戰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