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海軍陸戰隊步兵營
與陸軍旅戰斗隊(BCT)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營是“單純的”輕型步兵組織,不實施獨立作戰。相反,它們集結為特遣部隊,專門與其他地面作戰部隊、空中支援部隊和后勤部隊以及整個特遣部隊的總部分隊一起滿足特定作戰需求。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MEU)是基于步兵營的特遣部隊(見圖2),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EB)是基于團的特遣部隊(一個團通常有三個營)。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最大的組織基于步兵師(通常由三個團組成),被稱為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MEF)。
美國海軍陸戰隊維持了三個陸戰隊遠征部隊,作為和平時期的常設組織,但美國海軍陸戰隊只會在有實際作戰需要時集結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和陸戰遠征旅。美國海軍陸戰隊還針對某些部署量身打造了陸戰隊遠征部隊。例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軍曾于1991年部署到科威特,并于2003年部署到伊拉克,但是其當時的兵力組成與其平常駐扎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頓軍營時的兵力組成并不完全一致。
雖然除了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以外的海軍特遣部隊并非標準單位,但是國會預算辦公室為主要作戰單位分配支援單位的建模方法算出的海軍步兵營的預估規模和費用,接近美國海軍陸戰隊地面作戰部隊和空中作戰部隊及相關支援部隊的“平均水平”。根據此建模方法,如果理論上一個美國海軍陸戰隊特遣部隊由三個營(三個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或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組成,則其人員數量和費用都將為本文討論的營級部隊平均水平的三倍。
在國會預算辦公室的分析中,一支完全受援的海軍步兵營獲得以下支援:
海軍陸戰師的資產,其中包含野戰炮兵團、坦克營、輕型裝甲車營和兩棲突襲營;
海軍陸戰隊航空聯隊的飛行中隊,其中包含通用直升機、攻擊直升機、重型直升機、傾轉旋翼機和能執行短距垂直起降的攻擊機;以及
美國海軍陸戰隊后勤大隊資產,能為海軍陸戰隊部隊提供后勤保障。
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條例將地面資產和空中資產視為特遣部隊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國會預算辦公室已將每個步兵營支援部隊的飛機和機組人員分成一個單獨的類別(本文稱為飛機編隊),以便能更清楚地顯示其費用。然而,由于在下文“美國海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融合”和“海軍艦載航空部隊”的專題中討論到的原因,國會預算辦公室未將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A-18固定翼飛機納入飛機編隊中。同樣,國會預算辦公室顯示與美國海軍部隊相關的所有人員并非全都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有些人員是分配給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海軍人員。
當前和規劃的結構。美國海軍陸戰隊打算在2017年部署現役部隊中的24個步兵營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部隊中的8個步兵營,并且尚無計劃在2021年前改變此打算。這些營及其飛機編隊幾乎占用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全部運營和保障經費,但是大約只占用了海軍部運營和保障經費的三分之一。
目標和限制。完全受援的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海軍陸戰隊遠征旅或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的規模與相當的陸軍地面作戰編隊大致相等,但包含了不同的作戰單位和支援單位。造成根本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隊中有固定翼飛機。陸軍沒有自己的固定翼攻擊機,它們更依賴其野戰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維持了一個大型固定翼攻擊機編隊,但僅擁有人數有限的野戰炮兵。另一個區別在于,通常美國海軍陸戰隊中的直接作戰單位更多,即,每個營擁有相對多的步兵,有各種裝甲車(例如,坦克和運兵車),并且有旋轉翼飛機提供強大支援。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支援單位(例如,防空能力)種類相當有限,并且其后勤結構也相當有限(部分原因是陸軍負責提供戰區級后勤職能)。
然而,這種結構差異可能不像看起來那樣具有作戰意義,因為美軍兵力總是以聯合(多軍種)形式作戰。例如,陸軍旅戰斗隊(BCT)會獲得空軍固定翼飛機的大量空中支援,但是與美國海軍陸戰隊團相比,陸軍旅戰斗隊不一定存在不足,只是因為固定翼空中支援不是陸軍旅戰斗隊的一部分。
美國海軍陸戰隊營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們主要是少量人員配備裝甲的輕型步兵部隊,因此不適合在不利地形對抗配備重型裝甲的敵方。然而,實際上,這種局限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營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如對陸軍步兵旅戰斗隊造成的影響大,因為海軍陸戰隊部隊可使用一些裝甲車(例如,每個海軍陸戰師有一個坦克營),并且海軍陸戰隊部隊還可使用一系列適用于其自身(自身包含)的空中支援資產(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固定翼飛機)。
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營的一個詬病是,當它們未執行兩棲突襲任務時,基本上就形同第二支陸軍,這對美國造成了重復和浪費。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相比,美軍這種為提供地面作戰兵力而維持兩個單獨武裝軍種的做法的確不同尋常。然而,長時間以來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在與兩棲突擊任務無關的作戰中執行陸地戰斗,而國防部經常將美國海軍陸戰隊地面部隊當做陸軍地面部隊使用,就像這二者基本上能互換一樣。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部隊經常作為聯合兵力的組成單位一起行動。從理論上講,美國可能會得益于鞏固單一軍種中地面作戰部隊的做法。但是實際上,很難確定國防部是否會因維持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大型地面作戰部隊而導致嚴重效率低下。
一些觀察家認為,這兩種地面軍種的關系與其說是重復,不如說是互補。在這些觀察家看來,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從海上部署部隊并將固定翼飛機與地面部隊結合起來的優勢與陸軍能進行大規模作戰行動(用到步兵、裝甲部隊和其他類型部隊)并協調戰斗后勤部隊的優勢達成了互補。
過去和規劃的作戰使用情況。美國海軍陸戰隊地面部隊參與了近代史上美國所有的重大作戰行動,其中包括“沙漠風暴行動”(1991年令伊拉克軍隊撤離科威特)、“伊拉克自由行動”(2003年入侵伊拉克)和“持久自由軍事行動”(2001年入侵阿富汗)還有許多小規模行動。在“沙漠風暴行動”和“伊拉克自由行動”中,國防部利用海軍陸戰隊部隊成功地對抗在沙漠地區擁有大量裝甲車的伊拉克軍隊(人們通常認為沙漠地區對裝甲部隊十分有利)。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地面部隊積極參與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后續的平叛作戰。
20世紀90年代,國防部的后冷戰時期計劃將重點放在同時(或幾乎同時)進行雙線戰爭。人們普遍認為每場戰爭需要四個美國海軍陸戰團(每個團有三個營)。國防部之后制定的計劃沒有后冷戰時期計劃那么嚴格,但是國防部設想需將相近數量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兵力用于應對重大沖突,這意味著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部隊中的八個團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部隊中的三個團將足以應對兩次重大沖突。但是,如果未來更依賴海軍和空軍(例如,臺灣、南?;蚧魻柲酒澓{附近的潛在行動)保障安全環境,那么對地面部隊的需求可能會下降。
原則上,美國海軍維持的三艦兩棲戰備群(ARG)的數量,決定了對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營的需求。但是,以美國海軍陸戰隊規模來說,無論需在兩棲戰備群上搭載多少個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都綽綽有余。由于通常海上總有2到3個兩棲戰備群(每個兩棲戰備群載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所以美國海軍陸戰隊只需拿出其24個現役部隊步兵營中的6-9個步兵營來組建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考慮到最常見的比率是維持1個部署單位需要2個未部署的單位)。若美國海軍陸戰隊規模大幅縮水,而兩棲兵力規模未大幅縮水,可能會使美國海軍陸戰隊向兩棲戰備群提供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的能力減弱,但若美國海軍陸戰隊規模小幅或適度變化,則不會削弱此能力,前提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未處于其他承諾的高壓下。若美國海軍陸戰隊需履行其他重大承諾,例如,在占領伊拉克期間提供地面部隊、維持足以向兩棲戰備群提供海軍陸戰隊遠征分隊的大量兵力,就需要國防部根據數量有限的資產確定履行承諾的先后順序。
八、海軍部其他兵力和活動
盡管絕大多數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單位均與艦船和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MEF)有關聯,但隸屬于海軍部的許多其他單位與艦船和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MEF)并未有直接關聯??傮w而言,這部分兵力在海軍部的運營和保障支出中占比為16%。
海軍的14艘彈道導彈潛艇(全部為俄亥俄級核潛艇)與海軍其他艦艇在大多數方面都很類似。然而,攜帶核武器的彈道導彈潛艇是美國核威懾的重要力量,因此彈道導彈潛艇的數量通常取決于國家核武器政策和軍備控制協商結果,而非取決于是否影響到美軍其他單位。潛艇預算文件顯示,美國海軍既有彈道導彈潛艇,也有巡航導彈潛艇,后者之前是4艘彈道導彈潛艇,現已改造用作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及支援一些特種作戰任務。與彈道導彈潛艇相比,軍備控制考量因素對巡航導彈潛艇的限制較少。
美國海軍約有90架海上巡邏機,由載有各類傳感器和武器的陸基遠程飛機組成,能夠承擔大范圍海洋監控任務,提高海軍搜尋、跟蹤其他國家艦船和潛艇的能力。此外,還能夠對艦船和潛艇進行有限打擊。目前,新式P-8巡邏機已經取代老式P-3巡邏機。美國海軍目前還在著手派遣MQ-4C“特里同”遠程無人巡邏機,該巡邏機的機身沿用空軍RQ-4全球鷹偵察機的機身。
隸屬于美國海軍的建筑工程兵被稱為海蜂,主要承擔海軍的各項工程任務,能夠在基礎設施落后、基地建設條件惡劣的戰區建立或升級作戰基地。因此,海蜂為過去美軍在遙遠戰區的作戰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美國常介入基礎設施落后的國家的戰爭——同時也由于部署美軍兵力對接收這些兵力的港口和空中基地要求頗高——因此,雖然不像該軍種其他一些軍事力量那樣受認可,但實際上其升級基礎設施的能力極具價值。與其他大多數的海軍部隊不同的是,相當大一部分海蜂都在美國海軍保護區作業。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還設有特種作戰部隊。該兵力由國防部特種作戰指揮部(SOCOM)負責訓練、武裝和監管。特種作戰部隊主要承擔以下任務:非常規戰、特種偵察、反恐和訓練外國軍隊。第5章中詳細描述了由國防部特種作戰指揮部(SOCOM)監管的特種作戰部隊的防務活動。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除本章中說明的以外,海軍部的其他單位和活動一年需要大約38,000軍事人員和65億美元的預算。他們由許多較小組織構成,提供特種軍事力量。比如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也參與聯合指揮和防御組織,以及承擔各種各樣的指揮與控制任務。
原文鏈接: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51535
編譯:董曉明 來源:海洋防務技術創新中心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美國海軍兵力結構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