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張:1960年建成共產主義
1958年8月27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文章,文章開頭就說:“這次壽張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壽張的糧食單位產量,縣委的口號是‘確保雙千斤,力爭三千斤’。但實際在搞全縣范圍的畝產萬斤糧的高額豐產運動。一畝地要產五萬斤、十萬斤以至幾十萬斤紅薯,一畝地要產一兩萬斤玉米、谷子,這樣高的指標,當地干部和群眾,講起來像很平常,一點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標的已經很少。至于畝產一兩千斤,根本沒人提了。這里給人的印象首先是氣魄大。”于是,壽張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而聞名全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壽張的“大躍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浮夸風也開始盛行。這時已是夏收時節,臺前農業社率先放出了畝產小麥3175斤的“衛星”,創下山東全省小麥最高紀錄,頓時聞名于齊魯大地。從此之后,壽張的“衛星”越放越多且越放越大。8月下旬,城關鄉北臺農業社放出一顆谷子大“衛星”,畝產干谷10546斤15兩。接著,城關人民公社臺前耕作區,放出畝產玉米20125斤和畝產谷子21787斤的大“衛星”。
1958年9月,壽張宣布:全縣幾萬畝早秋谷子和玉米,平均畝產都超過了5000斤。其中玉米11064畝、平均畝產4814斤,谷子52345畝、平均畝產6028斤。進入10月,壽張又宣布:全縣50萬畝糧食作物預計總產量能達25億多斤,平均畝產5000斤,比去年畝產290斤增產17倍多,成為全國第一個平均畝產超過5000斤的縣。由于壽張大膽放“衛星”,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山東著名的“大躍進”典型,并被樹為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紅專標兵”,山東省委還多次在壽張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其經驗。
這年8月13日,新華社報道了毛澤東視察山東農村的情況,其中特地提到毛澤東表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于是全國農村迅速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熱潮。作為“大躍進”典型的壽張當然不能落后。8月23日,壽張召開建立人民公社萬人動員大會,當天晚上,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宣布成立。4天后,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原有的129個農業社被合并為8個公社。不久,又將8個公社合并為一個公社,命名為壽張人民公社。
10月上旬,壽張縣委召開擴大會議,認為在糧食問題已經解決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在三四年里把壽張建設成為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社會。接著,又根據山東省委的要求,提出到1960年即可建成共產主義。10月25日,壽張人民公社制訂了相應的規劃,題名為《高舉紅旗,乘勝前進,加快步伐,到1960年建設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規劃(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草案)》)。
《規劃(草案)》提出: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全面躍進,已為盡快加速社會主義建設,過渡到共產主義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隨著公社的建立,社會主義大協作已經鞏固,全民實現了組織軍事化、生活集體化、生產戰斗化,工農商學兵已經結合為一體,全民所有制已在農村占據絕對優勢,主要生活資料——糧食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在這種新形勢下,經公社研究,認為我們必須高舉紅旗,乘勝追擊,勝利再勝利,大干猛干2年,過渡到美滿幸福的共產主義社會。”
《規劃(草案)》確定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標準:一是實現工業化,工業產值應占總產值的70%至80%,能生產中小型機器;二是實現農業機械化,主要笨重的農活有70%的使用機械操作;三是實現電氣化、沼氣化,照明、做飯全用電;四是年滿35歲以下的男女社員,都能達到或超過高小程度,力爭7年到10年內提高到大學程度;五是改善居住條件,全體社員都遷居新村,大部分住上二層樓;六是托兒所、幼兒園、幸福院、食堂、校舍、劇場、電影院、洗澡塘、花園等設施應有盡有;七是實現“各取所需”的分配制度,社員享受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規劃(草案)》分為二十個具體指標,這個烏托邦式的規劃剛剛制訂出來,壽張人面對的已是如何吃飽肚子的問題。這一年壽張的實際畝產量只有312斤,卻虛報為5000斤。既然壽張農業獲得了如此大的豐收,國家在實行糧食征購時,就給壽張下達了1.1534億斤的征購任務,按說這個數字不到壽張自稱的年總產量25億斤的一個零頭,但那25億斤是吹牛皮吹出的,實際產量只有4.2525億斤,在完成國家征購任務后,全縣人均口糧只有283斤。因而到了這年底,壽張就出現了浮腫病和非正常死亡,并造成大量人口外流。這個兩年實現共產主義的規劃也就成為一份歷史笑料。
山東范縣:“共產主義新樂園”
在1958年的共產主義試點中,與徐水、壽張齊名的還有山東的范縣(今屬河南)。壽張出名后,引起了中央領導人的關注。這年7月中旬,劉少奇前往山東視察。7月15日,劉少奇在濟南同壽張縣委書記及該縣部分鄉社干部進行了座談,了解有關情況。7月17日,他又驅車前往壽張,參觀了臺前農業社的高額豐產田。在這期間,劉少奇曾要求山東五年建成社會主義。
既然中央領導同志提出了明確要求,山東省委自然不敢怠慢。為了貫徹劉少奇的指示,山東省委立即在壽張召開各地(市)、縣委書記參加的現場會。范縣縣委書記謝惠玉和縣長李普光參加了會議。
這是一次“插紅旗、拔白旗”的會議。會上,各縣自報夏收小麥的產量。這年范縣的小麥畝產是96斤,與往常相比是一個不錯的年份,謝惠玉就如實地報了這個數。可是,鄰近的壽張報出的產量卻是每畝260斤,差不多是范縣的3倍。范縣與壽張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都大致相同,可報出的產量卻遠遠低于壽張。這樣一來,受到了主持會議的一位省委領導的點名批評,認為范縣是右傾保守,擋了五年建成社會主義之道。在這全面“大躍進”的年月,誰都怕被指責為右傾,這時,坐在臺下的范縣負責人十分緊張,趕緊檢討。接著,他們又給在家的縣委常委通電話,要縣委立即組織人馬來壽張參觀。
當時,能否“躍進”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敢不敢放“衛星”。范縣自從被省委領導批評為右傾后,也只得大著膽子搞浮夸。這次會議不久,范縣向外界宣布:登封農業社的5畝試驗田,畝產小麥2013斤,全縣小麥總產量比1957年增長了62%。這個頭一開,范縣的“衛星”也就越放越大,小麥畝產量一直放到了5067斤,只比壽張少了9斤,而全縣谷子平均畝產則達到5000斤。這一下,范縣也吹響了,不但上了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而且《人民日報》還多次報道其發射“衛星”情況。8月26日,范縣第一個人民公社成立。幾天時間,全縣就實現了公社化。9月14日,又將全縣的10個公社合并為一個大社,即范縣人民公社,范縣縣委也就成了公社黨委,縣人民委員會變成公社管理委員會。
10月中旬,華北和東北九省市在西安召開秋季農業協作會議,討論當前辦好、鞏固農村人民公社的主要問題和1959年農業生產如何實現更大躍進。一位與會的中央領導同志在會議的總結報告中說,1958年全國糧食產量8000億斤是肯定的,1萬億斤是可能的。參加會議的一位山東省委領導匯報說,全省糧食預計可達800億斤,壽張、范縣平均畝產5000斤以上。這位中央領導同志當即表示,壽張、范縣不僅是山東的旗幟,也是全國的旗幟,沒有搞好的地方,都應到那里開現場會。這樣一來,范縣的牛皮不但吹響了,也吹大了。
10月28日,范縣召開共產主義建設積極分子萬人大會。會上,縣委書記謝惠玉作了《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乘風前進,為加速建成社會主義并到1960年過渡到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報告》,正式向全縣公布了兩年過渡到共產主義的規劃內容:
(一)規劃提出,一年實現地方工業網,二年實現工業化、電氣化。內容包括:鋼鐵工業,土洋結合,內外結合;集中力量大搞機械工業;電氣化,1958年建立水電站8處,1960年建成黃河水利工程大型發電站一處,除供給工業用電外,農村、城鎮全部達到電氣化、電燈化,并開始研究和利用原子能;大搞化學工業;大力發展生活用品工業;大力發展建筑工業。完成這些規劃后,范縣將是:“各種工廠遍地起,處處煙囪如林立,工廠機器轟轟響,大小機器自己使,生產操作按電鈕,難分勞動和休息。能產鋼鐵能產布,能造化肥發電機,拖拉機汽車也會造,生產用品樣樣齊,果品罐頭范縣酒,何時需要何時有。電燈電話收音機,使用起來真便利,這樣的日子何時到,苦干二年拿到手里。”
(二)規劃提出:1960年,糧食作物種植15萬畝,保證畝產2萬斤,爭取3萬斤,總產39億斤;棉花種植15萬畝,保證畝產籽棉1.5萬斤,爭取2.5萬斤,總產22.5億斤;花生種植15萬畝,保證畝產5萬斤,爭取8萬斤,總產75億斤;甜菜種植5萬畝,保證畝產3萬斤,爭取5萬斤,總產15億斤。今年的水利要實現河網化。1959年全部土地田園化,灌溉自流化、標準化,1960年達到灌溉電氣化、自流化。到那時:“田間耕作用機器,灌溉自流用電力;糧食畝產好幾萬,堆大敢與泰山比;棉絮開放似雪野,花生多得不用提;豐收一年頂百季,人人喜得了不的。”
(三)規劃提出:(1)根據全公社工農業生產布局和有利于生產、美化環境的原則,把全縣993個自然村在3年內合并為25個合乎共產主義的新樂園。每個新樂園內設有婦產院、劇院、影院、幼兒園、養老院、療養院、休假院、公園、托兒所、衛生所、圖書館、展覽館、文化館、理發館、青年食堂、養老院食堂、大禮堂、會議廳、餐廳、跳舞廳、浴池、養魚池、供應站、廣播站、體育場、發電廠、自來水供應廠、畜牧場等,達到八院(園)、二所、四館、三廳、三堂、二池、二站、四場(廠)。(2)根據共產主義新樂園的規劃,范縣將筑成“經三、緯五”8條寬達30公尺的大馬路,貫串到全公社25個新樂園。田間也修成筆桿條直四通八達的12公尺寬的管理區道,除當中鋪成馬路外,兩旁培植果樹和花草。總之要實現:“新樂園真正強,四面八方是樓房,有大學有工廠,公園街上百花香,柏油馬路明又亮,汽車穿梭排成行,有電影有戲院,勞動以后去聽唱,冬天室內有暖氣,夏天開開電扇乘乘涼,生活真是大變樣,萬年幸福樂無疆。”
(四)規劃提出:(1)文教。1959年普及小學教育,凡是適齡兒童全部入學;二年建成大學4至6處,師范學院1處,中學80至100處,普及中學教育。(2)科學。1959年建公社氣象總站1處、分站10處,正規紅專大學11處,科學院1處、分院10處,農業大學1處,黨校、團校、醫校各1處。各院、部、站和學校,均購買一套比較完整的工農業科學研究儀器,并應有自己的工農業試驗田。(3)衛生。1958年除實行公費醫療外,1959年擴建10個床位的醫院、婦產院各25處,百個床位的公社醫院、婦產院各一處,門診部100個;1960年除已建立的院、部進行擴建外,再興建公社療養院4處。(4)福利。在1958年已建戲院、圖書館、澡堂22處的基礎上,1959年擴建戲院、澡堂、電影院、體育場、公園、圖書館、俱樂部各25處。(5)郵電。1959年把生產隊、食堂、工廠等單位均安上電話,戶戶有喇叭;1960年生產大隊建總機,托兒所、婦產院、醫院、圖書館等單位均安上電話。真正達到:“各種生產用機器,勞動學習娛樂‘三八制’;出門坐上電汽車,到處花香真噴鼻;室內室外公路電燈化,有事搖搖電話機,定時廣播有喇叭;飯前飯后開開收音機,北京上海好戲隨便聽聽它。”
(五)規劃還提出,到1960年基本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分配制度。到那時:“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大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
1958年11月初,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宣教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張子意參加了會議,并將范縣的這個規劃帶回了北京,刊登在中宣部11月4日編印的《宣教動態》第134期上。
僅過了兩天,毛澤東就看到了《宣教動態》上的這個規劃,并批示印發給即將召開的八屆六中全會與會人員,還提議陳伯達、張春橋、李友九等人去范縣看看。這時,毛澤東已開始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傾錯誤進行局部糾正,所以對范縣的規劃并不欣賞。他在此間召開的鄭州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現在有那么一種傾向,就是共產主義越快越好,最好一兩年就搞成共產主義。山東省范縣說兩年進入共產主義,說得神乎其神,我是懷疑的。”不久,陳伯達等人到了范縣了解情況,并對范縣一些過左的做法作了批評。范縣也因大放衛星,號稱糧食獲得大豐收,結果實行高征購,甚至將群眾的口糧都征購走了,到1959年春,不要說實現共產主義,就是吃飯都成了大問題,山東省給其緊急調撥了500萬斤糧食才勉強渡過了1959年的夏荒,至于那個兩年實現共產主義的規劃,就只能收進歷史的檔案館了。
此外,其他一些地方也制訂了類似的規劃,例如,山東莒縣制訂了大戰二百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規劃,河南修武縣制訂了三年豐衣足食、五年內建成社會主義并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規劃,等等。其內容與徐水、壽張、范縣的規劃大同小異,結局也完全相同。這說明,當年人們對實現共產主義是何等企盼,而對什么是共產主義的認識又是何等膚淺。(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羅平漢 來源:人民網,原載《黨史文苑》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1958年的神話:“跑步進入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