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過頭來看法國。無論是從資源的豐富、政府的強大、國力的增長,還是從各種資源的整合來說,法國都遠遠優越于英國,理應比英國更早發動工業革命。但是法國沒有做到這一點;問題出在法國的絕對主義王權統治沒有像在英國那樣及時消失,它太強大,太牢不可破。法國直到18世紀末才終于啟動推翻絕對主義君主制度的過程,結果就沒有能及時從第一步邁向第二步;而在終于邁出第二步時,受到的干擾又太大。
推翻絕對主義君主制度的過程延續了很長時間,法國大革命本身就延續了25年,結果又沒有能完成這個任務,后來又多次發動革命,才算初步解決問題,但這已經是19世紀中葉了,英國早已啟動了工業革命。可是法國的絕對主義陰魂不散,仍然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到19世紀下半葉我們仍不時看到恢復個人統治的努力和企圖,法國的政治氛圍始終不利于經濟發展。
但英國的工業革命對法國造成了巨大壓力。工業革命一旦啟動,就立刻對周邊造成巨大壓力,而法國是最早受到壓力的地區,并且壓力最大,所以它也最早體會到必須追上英國的步伐。英法爭奪海洋控制權已有一個世紀,18世紀兩國一直在爭奪世界霸權,法國已經居于下風,而英國的工業革命一爆發,法國就意識到不得不緊緊追上。所以法國在19世紀面臨著雙重革命,即同時要進行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從結果看,法國做得相當不錯,到19世紀末,法國的國家制度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工業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歐洲第二個工業化國家。法國在和英國爭霸中始終屈居第二,原因很多,但和法國在制度轉換過程中經歷了更多曲折、遭遇了更多困難是有根本聯系的。
當這兩個國家完成工業化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工業主義階段。兩國工業化是在自由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國家執行自由放任政策。兩國的強國地位,標志著自由資本主義的鼎盛時期。
▍德國、日本:資本主義的變種
工業革命對世界造成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后發展國家經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追趕先行國家就成了很多后發展國家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新的工業化模式在有些國家形成了,其始創者及最早的典型是德國。
德國的統一完成得很遲,到19世紀70年代才終于成功。這使德國在很長時間中落在英、法等國后面,工業化起步很晚。為了追趕西歐國家,德國實行“趕超戰略”,也就是國家有意識地指導經濟發展,動用國家力量推動工業化,由此而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這是對自由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蓄意背離,因為自由資本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國家不參與經濟活動,只充當“守夜人”。因此在德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把它叫作“統制主義”發展模式。德意志帝國建立后,俾斯麥領導下的帝國政府有意識地執行這種經濟政策,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
在這種政策指導下,德國跨越第一次工業革命,而直接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說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執行趕超戰略的國家,是第一個追趕現代化的國家。
但德意志帝國最終走錯了路。在德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中下層民眾的努力最終是失敗的,容克地主控制了主導權,德意志帝國就是掌握在容克地主手里。容克地主是一個舊的統治集團,為保證統治的合法性,它煽動極端民族主義,公然用武力挑戰世界霸權,表現出強烈的擴張色彩。這樣的國家一旦出現就對整個歐洲形成威脅,后來把歐洲推上戰爭之路。一次大戰結束后,德意志帝國解體了,但德國沒有在戰爭的道路上停下來,相反,它又把世界推向更大規模的戰爭,對整個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德國的發展道路代表著資本主義的一個變種,表明在傳統的舊統治集團領導下,國家會向什么方向發展。
類似于德國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盡管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就,但由于日本現代化是在舊的武士階層領導下進行的,最終竟和德國一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它一再發動侵略戰爭,給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在德國和日本的經歷中,既可以看到它們創造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看到它們留下的嚴重教訓。
▍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集大成
英、法等國走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自由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到19世紀下半葉已經很清楚,其中有兩大要害,一是大工業生產的社會性質和企業各自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間的沖突,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出現一次,對生產和社會造成破壞。二是在“自由放任”理論的指導下勞動民眾的貧困化,工人階級苦難深重。馬克思對這些現象作了深刻分析,《資本論》的闡述是極為精辟的。
到19世紀下半葉,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再也走不下去了。20世紀往哪里走呢?就在這時,資本主義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當代形態,而集大成者就是美國。起初,美國是和英國一樣走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它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病也在美國日益明顯,最終,在1929年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整個經濟全面崩潰。為擺脫危機,羅斯福實行“新政”,實際上代表著資本主義新的發展方向,它使資本主義越過了“自由放任”階段,在“看不見的手”旁邊,又放上一只“看得見的手”,即政府操作的手。這樣,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運行,為了保護市場的“自由”,國家走進經濟領域進行干預,從而完全修改了由亞當·斯密開創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國家有意識地控制市場,甚至在必要時可以中止市場,目的是拯救市場。這是一次靜悄悄的變化。現代美國是非常典型的混合經濟,美聯儲就是這種新運作方式的代表性機構。美國的做法體現著當代資本主義的特征,所以美國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集大成者。
美國在20世紀的強盛是和這種新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相關的;美國的超強地位、特別是蘇聯解體后的獨大局面,現在也是客觀事實。但從歷史看,任何現象都只是歷史范疇,其存在也僅僅是歷史的存在。因此美國的強大,歸根結底也只是歷史而已,問題只在于這段歷史我們還要經歷多久。
文/錢乘旦,原刊于《文匯報》2007年1月22日。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