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圍繞蘇聯援建的156個大項目,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同時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什么同樣是一種外國模式的蘇聯模式很容易就能直接照搬呢?就因為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高度集中的國家壟斷模式跟我們的傳統是完全契合的。
這樣來看,今天在改革過程中要改掉計劃經濟體制,改的不只是過去搞了二十年的那一套體制,要改的是兩千年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傳統方式。所以這個變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很艱難的。
在這個傳統中,由于缺乏市場經濟的歷史和文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往往很難理解市場經濟的邏輯,人們對市場的作用天然地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總覺得把事情交給市場就會亂。相反,人們習慣了過多地迷信權力的力量,崇拜權力的力量,以至把凡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必須由國家壟斷,各種利源必須由政府控制當成了不需要任何證明的公理,以至無論官民,全社會普遍地缺乏權利觀念,而充斥著濃重的權勢意識。
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人的自主性,是個人和企業作為獨立利益主體的自主活動。所謂市場經濟就是民眾的自主經濟。所以對市場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實質是對人民的自主活動充滿疑慮、充滿不信任。
由于這個原因,歷史上,只有在國家壟斷控制方式造成嚴重的經濟、財政困難以至危機的時候,才會迫不得已地放松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開放市場,“允許”民間經濟活動。這樣,靠市場的力量,通常都能渡過難關,而且會出現一段繁榮。但只要日子一好過,往往就想回過頭去重新強化國家的壟斷控制。這時,一些舊意識舊觀念也會重新泛起。
也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中國改革明確了建立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其意義是極其深遠的。認真對待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市場的邏輯,否則一些陳舊觀念就很容易在新的條件下反復出現并產生影響。像以為有了大數據就能重搞計劃經濟,就是這樣的情況。
這里還有一個思維方式的問題。“大數據計劃經濟”觀念實際上是簡單、機械地套用工程技術思維來對待經濟社會問題的表現,是以對待物的方式來對待人及其行為而產生的幻想,因而既難以理解市場經濟的邏輯,也認識不到計劃經濟的根本缺陷究竟何在。
3 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不可動搖
現在,改革仍處于緊要的半途,市場經濟體制仍遠未完善。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大目標、大戰略一定要堅持,不能動搖,不能變。大目標、大戰略在什么情況下往往容易變呢?兩種情況。
一個是取得了很大成就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容易以為現在我們有底氣了,有條件,有實力來變一變了。
第二種情況,就是遇到不少困難、矛盾、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也容易變,覺得這個時候有必要變了,這么多問題你還不變?
而在目前這個改革的半途上,這兩種情況恰恰同時存在。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又面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于是容易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是現在既有必要變(因為問題很多),又有條件變(因為實力今非昔比)。這個時候一定要真正保持清醒堅定,不能動搖。
實際上,要達成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仍然任重道遠。要素市場的市場化改革需要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遵循正確的方向,根據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正確定位有效推進;民間經濟的發展需要獲得更完備的良好的法律與制度條件;政府的宏觀管理需要按照市場經濟的邏輯進行改革和完善,特別是一定要避免多年來反復出現的那種現象,就是在宏觀調控中,一旦擴張,就主要擴張國有部門,一旦緊縮,又首先打擊民間經濟,這是宏觀調控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一定要通過改革來解決。
本文為中國市場經濟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馬克思主義理論部主任、《學習時報》原總編輯周為民在第二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上的演講,本人已審訂。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國人為什么難以理解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