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石油美元”的特點
通過對“石油美元”歷史演進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是影響“石油美元”的直接因素,此外,還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2.1 強制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目前,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是一種剛性需求。這一特點決定了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不需要某種貨幣,但是不能沒有石油。由于世界石油的生產和消費格局呈現不對稱性,目前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主要通過國際石油貿易的形式來分別獲得資金和資源,這一過程必須借助一定的金融手段才能實現。所以在“石油美元”機制下,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的石油貿易不得不選擇美元,這樣便形成了要擁有石油就必須首先擁有美元的強制性要求。
其次,國際機制(international regime)是被一些國家所接受的一系列相互預期、規則和法規、計劃、組織實體和財政承諾。這種機制的特點是形成了各種層次的制度。機制本質上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安排[10]。“石油美元”作為一項國際機制,既是一種正式安排,也是一種非正式安排,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一方面,作為一種正式安排,“石油美元”的存在和發展,需要經過一些國際行為體的背書,甚至要擁有管理委員會和官僚機構。例如,“石油美元”自誕生以來便得到包括歐佩克國家在內的產油國的接納,同時由美國財政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石油公司、國際能源署(IEA)等組織負責操作和運轉。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非正式安排,“石油美元”的存在與發展,只需要參與者的目標和相互利益一致即可。例如,在確立石油定價貨幣壟斷地位的過程中,美國并沒有采取多邊談判的手段,而是率先與沙特阿拉伯達成“不可動搖的協議”,再與歐佩克的其他成員國展開平行談判,避免了在多邊框架下由于談判各方利益訴求存在矛盾而難以形成廣泛共識的窘境。此外,“石油美元”除了經過外交談判而達成的共識、諒解和協議外,并未產生任何正式的法律文件。
2.2 開放主義是“石油美元”興起與繁榮的“精神力量”
毫無疑問,經濟基本面因素是決定一國貨幣相對幣值的根本因素,實力對于大國國際競爭的重要性也毋庸諱言,但這并不是“石油美元”產生與發展的全部。在“二戰”結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美國和蘇聯并稱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盡管蘇聯稍遜于美國,但不論是經濟和軍事實力,還是對全球秩序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兩個國家之間并未有很大的差距。然而,盧布不僅終究未成為“石油盧布”,而且蘇聯與其衛星國還廣泛采用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導致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最終選擇“石油美元”的原因還在于,開放主義不僅成為美國秉持的一種經濟理念,也成為了一種社會心態。正是在開放主義的引領下,美國主動放棄了日益衰落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黃金美元”,從而選擇了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石油掛鉤,美元才得以保持其活力。雖然這也體現了美國的霸權,但客觀上開放主義是“石油美元”興起與繁榮的精神力量以及美國不斷拓寬國際影響力的一大法寶。
2.3 美國強大的國際協調和外交公關能力是“石油美元”興起的保障
20世紀70年代,一方面,西方主要經濟體增長動力不足,美國的領導力以及美國模式的號召力開始受到質疑,全球化面臨停滯甚至倒退;另一方面,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沖突達到高潮,美國卻堅定地支持以色列。因此,美國在艱難的處境中,能夠與沙特阿拉伯達成“不可動搖的協議”,從而確立了“石油美元”機制,可謂是“二戰”之后世界經濟外交舞臺上最成功的危機公關事件之一。
究其原因,經濟規模、軍事實力、制度慣性等固然重要,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美國靈活而強大的國際協調和外交公關能力。為緩解中東緊張局勢,以基辛格為代表的美國政治精英,在7個月的時間里,不斷往返于中東各國,以尋求達成有限的目標,從而開創了國際關系中的“穿梭外交”。通過采取以沙特阿拉伯為突破口,各個擊破的談判技巧,美國才避免了在多邊框架下由于談判各方利益訴求存在矛盾而難以形成廣泛共識的窘境,才順利地與歐佩克國家在“石油美元”議題上達成共識。這種強大的國際協調和外交公關能力為“石油美元”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 “石油美元”的發展前景
縱觀“石油美元”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國際石油市場以及石油地緣政治的變化等傳統因素仍然將是影響“石油美元”未來發展的主要變量。隨著非傳統因素在當今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去全球化”、非傳統能源安全因素等也將對“石油美元”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3.1 世界石油心臟利益格局的持續變化將使“石油美元”機制發生動搖
2015年,中東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087億噸,占全球總儲量的47.3%;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分別為14.124億噸、8.796億噸,都位居世界第一,在整個世界石油格局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中東是世界石油的心臟,中東的石油問題依然是未來世界石油問題的關鍵,所以未來“石油美元”的發展也將受到中東石油利益格局變化的影響。
首先,近年來,中東石油輸出傳統目的地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地位開始下降,印度、中國等亞太國家的地位逐漸上升。雖然由于目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中印等新興國家對石油的需求也減緩,但是通過對比總體發展趨勢可見,未來歐、美、日等傳統市場對中東石油的需求仍然將呈現減緩的趨勢,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亞太新興市場對于中東石油仍有著巨大的需求(見表1)。這種發展趨勢可能導致中東石油輸出國與新興市場國家共同進行一種新的石油計價和結算方面的制度安排,例如“石油人民幣”、“石油盧比”等,從而使雙邊石油貿易的開展更加便利和高效,同時能進一步促進雙邊石油貿易的發展。
其次,自上世紀70年代初以來,美元就形成了平均10年一次的升值或貶值周期,同時與全球經濟形成了很強的聯動性。一方面,這對于中東產油國是一個潛在的風險,將導致中東產油國手中的“石油美元”因為全球經濟疲軟以及美元貶值而持續縮水,從而影響其國內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美元持續貶值,給中東產油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美元和全球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勢必將導致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國家努力嘗試擺脫“石油美元”的束縛,從而尋求一種新的計價和結算體系。例如,沙特阿拉伯已開始嘗試采用以一攬子貨幣計價的阿格斯含硫原油指數(ASCI)代替以美元計價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
最后,中東地緣政治的變化仍然是影響“石油美元”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目前,沙特阿拉伯作為地區戰略支點國家的地位正在削弱。同時,伊朗雖然不是“石油美元”體系的一部分,但是隨著制裁的解除以及與美國關系的回暖,伊朗在中東和世界石油市場中的地位正在上升。對于沙特阿拉伯來說,這不僅是地緣政治上的挑戰,也是其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強有力競爭者。這種情況導致作為美國地區盟友的沙特阿拉伯認為美國不再堅守“石油美元”的交易,因為美國沒有對伊朗的崛起進行打壓。進一步來說,這可能預示著沙特阿拉伯和美國之間的交易將會出現裂縫——沙特阿拉伯可能不再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唯一的結算貨幣。
3.2 低油價周期的持續將導致“石油美元”循環鏈的終結
自2014年6月以來,國際石油市場進入了新一輪持續至今的低油價周期。為了提升油價,2016年11月30日,歐佩克達成了8年來首項減產協議,一致同意將日均原油產量減少120萬桶,約合當前產出的4.5%,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非歐佩克產油國也同意將日均原油產量削減60萬桶。但是,這次減產和油價攀升或許只是曇花一現,并不能徹底改變目前油價的頹勢。因為歐佩克機制的作用已今非昔比,同時兩個因素依然非常關鍵:一是俄羅斯是否真的會將減產協議落實到實際行動?因烏克蘭危機而遭受制裁和油價下跌的疊加影響,俄羅斯國內經濟受到重創。能源是俄羅斯經濟的支柱,俄羅斯必須保證在國際石油市場中擁有一定份額,才能減輕經濟衰退帶來的壓力。二是美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美國日益崛起為一個全球能源超級大國。2014年,美國石油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才是沙特阿拉伯。在過去10年里,美國的石油產量從2006年的不到510萬桶/日上升至2015年的940萬桶/日。更為關鍵的是,在這次的石油減產協議中,產油國集體削減的石油產量僅相當于美國石油產量的1/5左右。從過去的先例來看,美國原油產量將會繼續上升,所以全球石油供應量依然很大,油價將可能繼續保持低迷的態勢,這將勢必使產油國手中的“石油美元”繼續縮水。根據高盛的預測,在未來幾年內,不斷創出新低的油價將使“石油美元”每月減少240億美元,未來三年相當于減少8600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作為“石油美元”的主要組成部分的回流機制將因此終結。
自“石油美元”誕生以來,石油出口國利用出口石油獲得的“石油美元”,去購買更多的美國國債和美元計價資產,提高了其美元儲備貨幣的持有量,從而導致更高的資產價格和更多以美元計價資產的購買等,雖然這創造了一個循環不息的美元霸權體系,但畢竟是一個良性循環。在目前國際石油市場疲軟的大背景下,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商品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迅速降低“石油美元”的儲備。一些國家都在以創紀錄的速度消耗美元儲備,例如安哥拉,導致全球美元流動性的緊張。如果油價繼續保持目前的低迷狀態,從歐洲政府債券到美國房地產的需求都會急速降低,因為石油生產國需要資金回流填補其國內預算的漏洞。這將會導致“石油美元”持續回流至石油生產國本身,出現逆回流的現象,也就是說石油生產國將從世界市場吸走流動性,而不是通過投資增加流動性。“石油美元”的回流機制將因此而瓦解,“石油美元”也將喪失存在的實際意義。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石油美元”的歷史透視與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