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持續升級,普京權力體系成員們雖然嘴硬,但俄本已趨緊的經濟形勢確實因此而雪上加霜。
在歐盟祭出了一波對俄制裁中最嚴厲的手段后,俄羅斯總統普京破天荒地打破了自己許下的一項承諾。7月31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經濟問題會議上,普京同意地方政府重新開始征收銷售稅。兩年前,他曾承諾非能源領域2018年前不會增稅。
俄羅斯石油公司也于近日懇請俄政府向其提供1.5萬億盧布支持。俄羅斯副總理阿卡迪?達瓦科維奇8月14日表示,未來兩周內,俄政府將考慮俄油首席執行官伊戈爾?謝欣提出的旨在減輕西方對這家國有企業制裁的影響的請求。
當歐美媒體及情報部門紛紛開始尋找制裁可能從哪個孔洞突破普京權力體系防線時,全世界都在猜測普京的戰略、情緒并分析他面臨的局面和可能采取的對策。深諳普京及其權力體系的分析人士,會將注意力集中于普京與其權力伙伴的關系上。
普京無奈食言
開征銷售稅無疑會帶來物價上漲。普京一向重視自己對民眾許下的承諾,他在重新當選總統前后許下的承諾一直被俄政府當做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努力完成。這些經濟、社會目標是他在2012年總統大選前提出的,他在入職那一天直接簽署了12項命令,將目標系數列入其中。它們被稱為“五月命令”,成為俄政府在普京第三任期內的方向性文件。
不過,在外界看來,其中一些是普京“拍腦袋”的結果:比如在2018年前,將居民工資水平提高50%、俄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排名中進入前20位(2013年末為92位)、勞動生產率提高50%、新增2500萬個高生產率工作崗位等。
俄經濟發展部部長烏柳卡耶夫2013年指出,要想實現這些目標,俄GDP增長率最起碼要達到5.3%,但當年卻只收獲了1.3%。今年早些時候,總理梅德韋杰夫說了句大實話:“俄今年GDP增長最樂觀估計也只能達到0.5%”。
實際狀況很可能比梅德韋杰夫估計的更悲觀。當下俄羅斯的幾個標志性數字是:上半年資本外流接近800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兩大股市股指連跌7年,目前僅為經濟危機前最高點2007年水平的一半,而且跌勢仍在持續;盧布在整個7月下跌4.7%,成為所有新興經濟體中表現最差的貨幣;各機構對俄經濟今年GDP增長率預期不斷下調,摩根斯坦利甚至給出負增長1.5%的預測。
事實上,俄羅斯經濟情況在烏克蘭危機發生之前就呈現頹勢,就像2013年的GDP數字一樣。歐美的經濟制裁則讓這一局面雪上加霜。
這一困窘局面也體現在俄財長西盧阿諾夫的頻繁“哭窮”中。7月以來,這位部長先后表示:俄財政養不起克里米亞半島,財政將不得不犧牲其他領域的一些項目來滿足對克里米亞的投入;俄將削減2%的計劃財政支出,以緩解財政緊張;俄將增稅來緩解財政。他甚至說:“已經到了做不受歡迎的決定的時候了。”此外,經濟發展部部長烏柳卡耶夫同樣也警告俄可能增稅。
如何供養克里米亞半島也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由于對該島的撥款數額節節攀升,主管經濟的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建議動用俄外匯儲備來滿足這一需求。杜馬議員則搞出一個“團結稅”,建議用它來養活克里米亞。
然而,俄領導人此前卻對財政方面定下了不可逾越的框架。普京7月要求政府不可以違反去年定下的財政紀律:財政支出以過去幾年平均石油價格為基準來定額支出,不可超額;財政收入以對油價的預測為基準訂立標準,超出部分必須放入儲備基金中。梅德韋杰夫則命令,對克里米亞的支持不可影響其他領域的財政支出。此外,普京還專門對原有多項國家發展計劃進行了更改,以利于“五月命令”的實現。
民意如何影響“沙皇”
普京開始食言,對他來說當然是苦澀的。但他至少有本錢不用過分在意民眾對其食言的反應。多種民調顯示,普京的支持率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一度超過80%,成為繼2008年“五日戰爭”之后其政治生涯第二高點。根據蓋洛普連續15年的調查,普京支持率自2008年之后一直在下降,到2013年降至54%這一最低點。而烏克蘭危機讓其迅猛地止跌回升。
經濟狀況愈差,支持率卻高企,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民眾生活暫未被明顯拖累。當然未來很難不受影響,俄《獨立報》8月3日發表文章分析歐美經濟制裁將開始波及俄個人生活,文章認為,歐美對俄銀行的制裁可能會引起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對此,俄“回聲”電臺回應,俄民眾如今頗有種愿意跟著普京勒緊褲腰、拿出老一輩拼搏精神跟西方硬到底的架勢。
7月31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為俄各界杰出代表舉行授勛儀式。俄著名記者尼古拉?斯瓦尼澤注意到,與俄羅斯共產黨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一同獲得“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勛章”的莫斯科大學校長維克多?薩多夫尼奇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將普京稱作了“沙皇”,聞聽此言的總統表情自然。
從當下態勢看,俄社會仍處于“愛國激情”的籠罩之下,普京在烏克蘭東部問題上的博弈難以避免地會受到這種民意的支配。
但與此同時,“俄羅斯列瓦達研究中心”以及“全俄社會輿論調查中心”給出的調查數字顯示,超過70%的俄羅斯人不支持同烏克蘭開戰。用斯瓦尼澤的話來說,俄羅斯民眾愿意拿著啤酒在電視機前罵奧巴馬,卻沒有準備好為此付出具體的代價,“俄社會受民主化和市場經濟浸潤這么多年,很難再進行過去那種徹底的動員”。
歐美制裁“動真格”
各界均承認,經濟問題是影響俄羅斯及普京未來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
自從美國于3月20日制裁了“俄羅斯”銀行,對普京權力體系核心成員“動刀”的戰略就成為歐美的一致選擇。
7月16日,美國財政部公布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對俄制裁措施,禁止美國境內的個人或機構為俄氣工業銀行以及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提供期限超過90天的新融資。此外,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俄羅斯最大的獨立天然氣生產商Novatek以及八家軍工企業均不得通過美國的國際清算系統進行交易。
不過,由于俄美之間的聯系有限,俄杜馬主席納雷什金甚至將美國比作克雷洛夫寓言中那只“敢于向大象喊叫的小狗”。
真正能夠實際影響到俄方的是來自歐盟的制裁。歐盟每年對俄出口額達到1200億歐元,德國、意大利在其中占大頭。拉脫維亞75%的煙酒出口都是面向俄羅斯的,立陶宛三分之一的糧食出口也面向俄。
但是,此前歐盟的制裁一直停留在對具體人和組織的“點射”層面,“殺傷力”實在有限。這里面有歐盟內部部分國家領導人及部分與俄經濟交往深厚的大企業的影響因素,因而要想讓歐盟對俄羅斯“下刀”還是很困難。
沒想到的是,7月17日馬航客機在烏克蘭東部的墜毀,成為促使歐盟下定決心對俄痛下殺手的契機。目前看來,俄羅斯及其支持的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敗下陣來,國際輿論幾乎一致將親俄武裝認定為“真兇”。
這次歐盟的動作“動了真格”。7月30-31日,歐盟拋出的制裁措施除了繼續包含對具體人和組織的“點射”之外,還包括對俄武器禁運、禁止對俄出口武器零部件和武器制造設備、禁止對俄提供武器制造技術、禁止對俄提供高技術能源開發設備的內容。
美國也再次擴大制裁,另外三家俄羅斯國有銀行:俄羅斯外貿銀行、莫斯科銀行和俄羅斯農業銀行被禁止從美國金融市場獲得期限超過90天的融資。
對俄一系列大銀行關閉金融大門的措施無疑更具殺傷力。俄羅斯目前5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大部分都是以有價證券的方式存儲于西方金融機構,歐美關閉金融大門等于是為俄未來動用這筆儲備制造了障礙。
“俄羅斯石油”等大公司以及“儲備銀行”等銀行被制裁后,他們將無法直接從歐洲金融機構融資。這個問題甚至比外儲問題更讓普京撓頭。2008年經濟危機使得俄險些還不上西方貸款,差點丟了一系列戰略企業的控制權。那場危機前俄欠西方債務總額為5345億美元,而去年10月該數字為7196億美元。先不討論這7000多億美元如何還,單單沒處融資這一問題就夠讓克里姆林宮難受了。
正因為金融市場上的這種變化,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大公司開始尋求將資本轉移至以中國金融市場為首的亞洲市場,普京身邊重要的能源產業寡頭季姆琴科甚至宣稱自己開始使用中國銀聯卡。
相比于金融制裁,歐盟祭出的技術制裁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首先,俄羅斯能源產業對國外技術有著較高的依賴。俄能源部和工業貿易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俄能源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中四分之一進口自西方。俄“斯科爾科沃”能效技術基金會研究人員尼古拉?格拉喬夫認為,這一制裁可能造成大陸架能源開發和頁巖氣開發項目的困難,俄石油產量可能因此減產2600-5200萬噸。
“歐盟觀察家”網站援引一位外交人士的話說,這次歐盟的制裁可能造成俄今年230億歐元及明年750億歐元(相當于俄財政25%)的損失,與此同時歐盟的損失分別是400億和500億歐元。
此外,還不能忘記歐盟對俄武器及其零部件和技術的禁運。俄羅斯武器制造體系早已經不能自給自足,多款戰機上使用的歐洲電子系統以及戰略火箭上使用的烏克蘭制發動機都說明了俄武器制造的對外依賴。普京曾召開多次會議要求武器技術早日實現進口替代,但以俄軍工業的頹廢表現看,這個目標基本沒有達成的希望。
“股東”的利益受損
面臨史上最嚴厲的制裁,俄羅斯的反制措施實在有限。普京于8月6日簽署新法案,禁止進口歐洲的水果和蔬菜以及所有美國食品。俄羅斯國家杜馬則在起草“購買俄羅斯貨法案”,計劃在政府部門和國家持股的公司采購電子產品和設備時,給俄羅斯生產商以“特別優惠政策”。外界認為,屆時受影響最大的將是美國公司微軟和惠普。
民意終究只是烏克蘭危機事態中對普京發揮影響作用的一個因素,歐美的制裁尚未直接作用于民眾,卻打擊了俄未來幾年的經濟預期。但這些都未必足以使普京回心轉意,真正可能影響普京立場的,是其權力體系核心成員的態度。
外界常用“普京權力集團”等詞來稱呼普京打造的權力網絡和龐大治國機器。它不是一個政黨,不是一個有著明確的名稱、綱領、人員組成的政治組織,而只是以普京為核心、以維護整個權力體系利益為首要目標的一個俄羅斯最高執政集團。2011年在美國爆出“普京宮”丑聞的那位曾經與普京核心利益團體成員走得很近的商人謝爾蓋?科列斯尼科夫講述過這樣一個“花絮”:普京曾在某次會面時要求自己另一位重要權力伙伴、“俄羅斯技術”集團負責人切梅佐夫拿出一筆錢用于某用途,但切梅佐夫最終沒有拿出這筆錢。這讓科列斯尼科夫明白普京與其伙伴們的真實關系。
俄著名政治研究者明琴科曾發布報告稱,普京權力體系最高層類似蘇共政治局,各個大佬們都有自己的利益,普京在其中并不能獨大,他作為整個體系的“CEO”必須照顧好各位“股東”的利益。
正因為普京與其體系內成員這種關系,當歐美“精準打擊”時,寡頭自會思考事情怎么會發展到這一步,以及為了俄羅斯所謂的地緣利益損失如此多的個人利益到底是否值得。科瓦爾丘克、羅滕博格兄弟、季姆琴科這些已經被列入制裁名單而且名下產業也遭遇制裁寒冬的寡頭們,想必已經把這個問題盤算了好多遍,尚未被制裁的烏斯曼諾夫等寡頭在忙著將資產轉移至亞洲時也會思考這一問題。
如今,俄最富有的19位寡頭的總資產已經縮水將近200億美元。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后,德國聯邦情報局發布消息稱,他們已經在普京權力體系中看到了內部立場不協調的苗頭。按該機構的判斷,普京體系中大資本持有者們開始謀求規勸普京不要過于強硬,以免招致歐美進一步制裁,與此同時傳統的強硬路線支持者們卻不這樣看。
比如普京身邊最重要的幾位權力伙伴謝欽、亞庫寧、格列夫等人公開拒絕向公眾公布財產,盡管普京已經簽署命令對國企高管們做了這一要求。謝欽除了不公布財產,還在最新的財政計劃里千方百計地給自己的“俄羅斯石油”爭取利益,減輕其對財政肩負的責任。盡管最終在普京的勸服下他做出了妥協,但謝欽對自己派系利益的堅持讓人印象深刻。
對這些大佬來說,普京在臺上仍是他們的根本利益所在。寡頭們只會謀求影響普京的立場,而不會主動動搖體制根基。但相較于民意以及俄未來經濟狀況,這一點或許是歐美制裁所能直接起到的最大影響。當然,這一切都只是俄經濟尚過得去的時候的邏輯。若俄經濟徹底沉淪下去甚至出現崩潰,那么任何戲碼都可能發生。
特約撰稿員/方亮 本文刊載于《鳳凰周刊》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歐美制裁“動真格” 普京無奈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