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側畔崛起“海軍城”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之際關于軍民融合的新聞調查與思考
■本報記者 柳 剛 陳國全 特約記者 米晉國
□引 子
2016年3月25日,首都北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這一天,和往常一樣,劉雪一大早就忙碌在陽光充沛的蔬菜大棚里。數小時后,這位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的85后女碩士精心種植的有機蔬菜,被物流快車送到了軍港,送到了航母遼寧艦官兵的廚房里。
這一天,和劉雪一樣,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里的許多普通百姓,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與航母遼寧艦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品味這看似不經意的“聯系”,感受到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軍民融合發展向深度推進的強勁脈動。
3年前,響應黨中央、習主席推進軍民融合戰略的號召,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應運而生。
3年后的今天,在海軍黨委和青島地方政府攜手推進下,這片荒蕪之地樓宇林立,煥發勃勃生機。一艘軍民融合的“航母”,正從這里揚帆起航。
剖析這一樣本,為成績而欣喜,為不足而憂思,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軍民融合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舉措”,更加強烈地去感受“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道路上的困難重重”,更加緊迫地去轉變觀念、去積極創新,去踏實行動。
●思想感情融為一家人,目標追求融為一個夢,發展布局融為一盤棋——
“沒有頂層設計,沒有制度機制保障,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難以實現”
“據我所知,這是全國首條以南海三沙市命名的道路。”
輕柔海風中,黃毅指著前方一條寬闊的進港大道對記者介紹。說話之際,他的臉上洋溢著驕傲。
3年前,他是海軍某工程指揮部政委,軍港碼頭的建設者。3年后的今天,已退休的他,身份則是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顧問”。
在黃毅的眼中,這條“三沙大道”是詮釋軍民融合“1+1>2”效應的最佳載體——
當時,部隊考慮戰備,計劃修條路,可資金不充足。
古鎮口地方政府也想修條路,資金到位,可用地指標待批。
軍地雙方一拍即合:“合資”修路。
如今,路修成了,四車道變成六車道,水、電、氣管道也隨著道路延伸到部隊營區。
這條路,一頭是海軍軍港,一頭是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中間還將8個偏僻的村莊“串”了起來,既方便了部隊,又方便了當地村民。
有了這條路,當地政府將8個偏僻村莊的小學裁撤,建立起一所“海軍希望小學”,周邊村民和駐地海軍部隊官兵子女就學條件明顯改善。
對于軍民融合發展的益處,海軍某保障基地政委孫成杰亦感同身受——
“把最好的菜送給最可愛的人。”2012年航母遼寧艦首次停靠碼頭的第二天,青島當地企業種植的蔬菜就保障上艦了。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古鎮口軍民融合示范區:中國航母基地側畔崛起“海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