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強勢崛起給新聞業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 在線記者與編輯不再忠于權威信息與資訊的傳播,而開始使用流量數據分析來處理新聞稿件,也催生了大量的標題黨與新聞串燒。
外媒創造了詞組“Pageview Journalism”,形象地描述了當今“流量為王”的新媒體新聞業。
其實,新媒體的發展,并沒有改變媒體新聞的雙重屬性,商業屬性與公共屬性,但在線新聞業仍需要在兩者中取得平衡。
從“內容為王”變為“流量為王”
傳統媒體時代,是依靠發行量來贏得廣告主與市場,而新媒體時代,新聞業正從從“內容為王”向“流量為王”轉變。
過去,媒體的記者與編輯都致力于撰寫嚴肅的、權威的新聞報道,現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變為“點擊與流量”的追逐者,從微信公布了公眾號的閱讀量以后,那些“公眾號排行榜”“微信巔峰榜”就天天有,閱讀量成了評判媒體網絡影響力的標準。
確實,在互聯網時代,在新媒體時代,流量成了唯一的評判標準,也變成反映內容質量,反映影響力,甚至是公信力的標準。而廣告主關心的也是媒體的流量,流量成了媒體的點金石,推促著新聞業的變革。
新媒體記者編輯,數據分析、標題黨、無營養文章
新聞媒體從印刷發行轉變到手機電腦屏幕上,新聞的閱讀數變成了一個重要指標,記者與編輯開始注重點擊閱讀的情況,并分析哪些報道、哪些話題最吸引讀者,哪些區域的讀者最活躍,什么樣的報道形式更容易傳播,等等。
“標題黨”也是網絡媒體的產物,也歸咎于國內大部分的網絡媒體沒有新聞采寫權,只能更改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來做傳播閱讀。微信公眾號中,不少媒體為了吸引點擊、閱讀、傳播,都在制造著新聞串燒、無營養文章,甚至是失實報道。閱讀量與粉絲數成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但同時也在摧毀著新聞業。
新聞的未來,商業屬性與公共屬性的平衡
媒體的未來可能之分兩種,商業媒體與公共媒體。無論有什么新技術,新媒介的出現,都不會改變媒體新聞的雙重屬性,也就是商業屬性與公共屬性。在新媒體時代,也希望新聞的采編與經營是相對獨立的,需要在優質內容與媒體經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今時今日,新聞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堂而皇之地踏進了新聞傳播舞臺的大門,自媒體與社交媒體的興起也開始侵蝕著權威媒體,UGC (用戶創造內容)變得的大行其道。無論新聞的形式怎樣變,但新聞本質的屬性是不應該改變的——“新聞價值的傳播”。
來源:鈦媒體 作者:李逸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當“閱讀數”成為主流,新聞業正被“點擊與流量”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