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貨幣戰蓄勢待發,不是像上世紀30年代一樣的焦土戰,而是一場頗具破壞性的秘密戰爭。
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舉動令日圓大跌。日本將試圖通過這種機制向常年陷入停滯的經濟注入通脹。
日本央行將其行動描述為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和定價能力之舉,但它實際上將向世界其他地區輸出通縮──自2012年秋季“安倍經濟學”刺激措施首次推出后日圓兌美元開始走上30%的下跌之路以來,日本央行一直在這樣做。
隨著不斷走軟的匯率拉低其汽車和電子產品在海外的價格,日本將給其他國家的生產者制造競爭挑戰,威脅就業崗位,令這些地方的決策者面臨必須做出回應的壓力
盛寶銀行CIO、首席經濟學家SteenJakobsen表示,在日本央行擴大QE并大幅推低日元之后,中國很有可能會調整其在人民幣上的貨幣傾向。中日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Jakobsen表示,作為世界上兩個最為重要的經濟出口國,中日本身的鄰國關系使得兩國貨幣之間的升值和貶值更為關鍵。過去兩周,受到日本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影響,日元貶值幅度進一步加強,而人民幣則繼續保持堅挺。在本身經濟動能減弱的情況下,日本大肆壓低日元勢必將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增長。
中國或將會重新調整政策重心,以確保出口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例。全面的中日貨幣戰爭一觸即發。
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將基礎貨幣年供應量由70萬億日元增加至80萬億日元,將日本債券購買規模每年增加30萬億日元。
在日元匯率跌至七年新低的時候,日本出口企業將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而對于與日本企業競爭的他國企業來說,則無異于當頭一棒。對中國企業來說,則尤其如是。
今夏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經過一段意外的回落后,穩步上升,累計升值了11%。而同期,日元兌美元則處于下降通道。從六月下旬到現在,人民幣兌日元則升值了12.5%。
然而在匯率管制的情況下,中國既要面對熱錢外流的挑戰,又要應對通貨緊縮的危險,因此保持人民幣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并非易事。
匯豐銀行的報告顯示,中國與日本在19條制造業產品線上有著競爭關系,并且這一數量還在增長。日本索尼公司此前已表示,考慮將離岸產品線撤回日本。
日元的貶值及其刺激下的亞洲貨幣的貶值,將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很大的壓力。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此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彈性不足,美元升值迫使我們被動升值;日本量寬超預期,日元大貶值,歐元(德國)、韓元和其他制造業強國貨幣跟隨日元貶值。一升一貶,猛擊中國制造業胸膛。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推進資本賬戶全面開放。Marketwatch專欄作家Stephen指出,日本擴大QQE規模對中國的另一大威脅在于,加速中國資本流出,沖擊中國資本賬戶開放進程:今天的中國面臨著熱錢流出和如何管理(企業)外債的問題。
三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大幅縮水近1000億美元。對于任何可能加劇這種趨勢的外部沖擊,中國當局將密切關注。Stephen認為,日本擴大寬松可能就會引發外部沖擊。如果資本持續外流,中國當局必須決定是捍衛匯率并收緊貨幣供給,還是任由人民幣匯率下跌。
然而,收緊貨幣供給來防止資本外流并不符合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
對于市場廣泛期待的中國央行降息以刺激經濟,Stephen認為并不可取。因為中國銀行業存款正在流失,而存款流失會加劇市場擔憂——中國信貸環境將進一步惡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希望通過加息來避免存款進一步流失。
三季度中國16家上市銀行存款余額環比大降近2%,存款加速流失成為銀行業最頭疼的難題:早在今年中報時,銀行存款增長乏力已現端倪。
到了三季報時,銀行存款增長幾乎“全線失守”,除了平安、寧波、浦發、民生、招商、南京等銀行,其余9家上市銀行的存款余額較上年末的增速都只有個位數。而交通銀行三季末的存款余額,較上年末甚至是“負增長”。
于是,讓人民幣貶值對于中國決策者來說更具吸引力。
然而,人民幣貶值同樣伴隨風險,因為自2010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發債量大增(5年增長27倍),其中很多都是通過香港發行的。人民幣貶值意味著企業以美元支付的利息和債務成本增加。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投行Jefferies的策略師SeanDarby將中資企業增發外債形容為“無形的套利交易”。
如果中國當局允許經濟增速急劇放緩,這本身就會引起資本外逃,同時加劇信貸緊縮。因此,決策者可能會選擇加速匯率市場化和資本賬戶開發,或者干脆逆向行駛——限制資本流動。
與此同時,鑒于美聯儲已于退出QE,美元持續走強的預期也會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選擇。結果是,中國被迫以某種方式對匯率機制做出改變。
來源:鳳凰理財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中日秘密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