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型號發展實踐
2011年,美國DARPA及海軍提出發展LRASM反艦導彈。該導彈可以在遭遇前方的敵方艦艇防空雷達突然開機時,探測感知到其發出的電磁信號,及時發現實時威脅,確定威脅位置和覆蓋半徑,實時認知航跡規劃,繞開威脅,曲線飛向目標。LRASM裝備了最新型的數據鏈,也完全可以將所截獲的射頻信息傳回,為后續作戰提供依據。同年,美國開展了MALD作戰概念及配套平臺研究。大力發展了搭載于C-130、B-52等大型運輸機/轟炸機的新型發射裝置(MCALS項目),預期每架次可搭載數十乃至上百枚MALD或MALD-J,便于開展飽和式攻擊。至2014年,雷錫恩公司展示了其研究成果,推出了JSOW、HARM和MALD配合使用的協同作戰概念。
2013年,美國開展戰斧導彈作戰研究和傳感器改進計劃。先進的電子支援措施(ESM)導引頭能夠通過電磁信號對移動或者固定目標進行定位和跟蹤,并同時跟蹤數個目標。在敵防區內長時間、遠距離巡弋的過程中,戰術戰斧可以摸清敵方雷達、通信及某些特定的電子戰裝置的部署,為己方提供前沿態勢感知并在遭遇關鍵目標時進行即時打擊。同年,美國陸軍JLENS系統完成試驗。JLENS浮空器可集成到現有的防空系統中,系留懸浮在3km左右的高度,利用高度優勢,其搭載的雷達系統可以更好地探測遠處的低空目標,如飛航導彈和無人機,并為愛國者、AMRAAM、NASAMS和標準-6等防空導彈提供目標信息,遂行攔截作戰。此外,2013年,捕食者B無人機遂行抵近電子戰,其攜帶干擾吊艙與有人駕駛的飛機進行了復雜的電子演習。驗證了對敵防空系統實施電子戰,為己方戰術攻擊機提供支援的電子進攻能力。據稱,未來還將與EA-6B協同實施多結點電子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了MADIF項目,力圖打造由有人機(EA-6B等)和無人機結合的分布式電子作戰力量。
2015年,美海軍海軍綜合防空火控系統,分布式交戰系統(NIFC-CA)試驗成功。由發射防空導彈的艦船和空中的戰斗機、預警機組成。典型應用是,空中戰機的傳感器為艦船平臺中的導彈武器提供目標瞄準的解決方案。這樣使得分布式部隊在廣闊的區域上可以聚焦載荷,既不減弱殺傷力的聚焦程度,又擴大了防御范圍和靈活性。2015年,美海軍發展潛艇多載荷發射模塊。弗吉尼亞負載模塊(VPM)將在新艙段裝備4個大直徑發射管,VPM模塊將允許潛艇指揮官打擊多個目標,并顯著增強潛艇特種部隊投送能力。此外未來VPM還可發射武器、傳感器和其他有效載荷。
2016年,美軍透露將于2017財年采購“飛行彈藥庫”(Arsenal plane)。通過對大型舊款飛機的改造,使其能夠攜帶大量的遠程導彈武器,在實戰中可以輔助隱身性能好、彈藥裝載能力卻不強的戰機。
三 前沿性項目情況
DARPA、美國空軍實驗室(AFRL)、歐洲MBDA等機構和公司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性、探索性研究項目,從不同角度支撐了認知/動態與分布式作戰模式的發展。以2014年4月提出的SoSITE項目為例,其從體系架構層面給出了認知/動態與分布式作戰概念。旨在通過體系方法(System-of-Systems)發展創新的體系架構,演示保持空中優勢能力的概念。其主要思路即是將集中于多功能戰機上的能力打散,將作戰流程拆解到不同的平臺(武器)上去,作戰過程高度靈活可調整,實現了動態與分布式的作戰模式變革。更進一步地,項目中將計劃將認知能力引入整個作戰系統的決策和無人機/飛航導彈的作戰當中去,使得前置的飛航導彈/無人機能夠自主地,根據戰場實際態勢作出決策反應,徹底顛覆整個戰爭形態。
典型探索性型號/項目列表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分布式作戰與導彈武器裝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