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7日,孫中山出席在廣州舉行的慶祝蘇聯十月革命7周年大會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中央于1925年5月召開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通過了《接受總理遺囑宣言》和《關于接受遺囑的訓令》,此后國民黨一直未選舉出新的總理。1926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對黨章的修改、宣傳和財政、軍事等工作做出了相應決議,并產生了黨中央新一代的領導機構。根據“二大”通過的國民黨新修黨章規定,“本黨以創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之孫先生為總理”。從此,總理一職成了國民黨中的特殊職位,總理之位永遠留給了黨的創始人孫中山。
相比之下,“國父”這一稱謂的出現要晚得多,直到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才正式尊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此后,許多叫法也有微妙變化,例如《總理遺囑》開始被改稱《國父遺囑》,《總理紀念歌》改為《國父紀念歌》,就連原歌詞中“我們總理,首創革命”也改成了“我們國父,首創革命”,其實都只改動了兩個字,其他均未變?!翱偫怼笔钦h的職位,而“國父”則上升到了國家層面??此苾H僅是稱呼變化,背后伴隨的是一系列強制性政策,例如學校學生必須背誦《國父遺囑》,政府公職人員必須穿中山服等。兩字之差,“黨員必讀”就變成了“全民必讀”。
2 從委員長到總裁
孫中山被尊為國父時已去世多年,實行這一系列措施的是蔣介石。和孫中山比起來,蔣介石的專有名詞更多,例如委員長、總裁、校長、蔣公等等,這些稱呼又是怎么來呢?
先說人盡皆知的“委員長”。打完中原大戰,蔣介石平定了黨內幾支實力較大的軍閥,黨、政、軍大權越來越集中于他手中。1926年至1936年這10年間,張靜江、胡漢民、蔣介石在黨內都擔任過執行委員會主席之職,但這個職位的權力非常有限。那時候“主席”這兩個字實在不怎么值錢,不要說黨內的主席,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主席也只是個名頭。既然主席是虛的,那就必須另設機構集權。
1932年3月1日,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正式通過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恢復了之前二屆五中全會后被撤銷的軍事委員會,并提名由蔣介石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不久后就正式任命。根據四屆二中全會的議案,軍委會委員長一職統率全國海陸空軍,總管軍令、軍政等事項,實際上就是國家最高統帥,婦孺皆知的“蔣委員長”就此誕生。1945年抗戰勝利后,軍事委員會這個機構被撤銷,也就是說,“蔣委員長”這個稱呼只存在于1932年到1945年之間?,F在不少電視劇中,明明已是國共內戰時期,國軍將領們還一口一個“委員長”地叫,實在是嚴重穿幫。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國民黨內部是如何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