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世紀70年代下半期,蘇聯在烏克蘭則開始了大規模的核電站建設,整個80年代是核電站建設的高潮。1979年,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建造扎波羅熱核電站,1981年動工,1987年全部投入運行,1989年進行了技術改造,第6座發電機組發電;位于沃倫—波多爾臺地、離庫玆涅佐夫斯克4公里的羅夫諾核電站是利用水—水核反應堆的第一座核電站,始建于1973年,全部運行在1986年;赫梅利尼茨基核電站,是解決烏克蘭西部供電的。1979年,在莫斯科的經互會執行委員會上決定由經互會國家共同建造一座核電站并共同利用。除了烏克蘭自身,收益最大的是波蘭;南烏克蘭核電站位于烏克蘭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州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是為解決南部用電建造的,始于1975年,1982年投入運行。還有,因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事故而聞名天下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這里所列舉的是烏克蘭土地上的主要電廠和電站,而實際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和建造,烏克蘭的全境都遍布電廠和電站,以頓涅茨克電網和第聶伯和沿岸電網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全烏克蘭的電網。除了烏克蘭自身外,從烏克蘭的能源中獲益最大的是俄羅斯。也正是這種發達的能源工業讓烏克蘭和俄羅斯密不可分,讓俄羅斯把烏克蘭看成是自己國家的不可舍棄、不能舍棄的最大利益所在。
在烏克蘭30年代的工業化以及其后的工業建設中,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且這種重要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和政治的變遷也就愈益彰顯出來。在20年代末和整個30年代中,克里米亞是緊隨烏克蘭、蘇聯土地上的工業化進程的。那時興建的最重要工程就是在重要的鐵礦區刻赤的“刻赤冶金工廠”。建廠的事是由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的決定,那還是早在1925年的事。建設工程持續了好幾年,從1929年4月到1931年,刻赤冶金工廠有三座高爐投產,此外還有軋鋼車間、焦炭化工廠和附屬電廠先后投產。為了開發刻赤半島的鐵礦,在產區建造了卡梅申—布龍斯克鐵礦聯合工廠,1939年投產。
從60年代起,克里米亞的工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成了蘇聯宇宙空間的研究中心之一。在克里米亞的西南部有個叫作葉夫帕托利亞的地方,這里一年中有250天陽光燦爛普照,是一種難得一見的天氣現象,此外,這里有廣闊無邊的草原又緊靠浩瀚的大海,這種地形被蘇聯的宇航學家認為是與宇宙聯系的最佳場所。蘇聯的科學家為尋找這樣的地區已經花費了差不多半個世紀。于是,葉夫帕托利亞成了一座宇航中心的建設地。1960年,蘇聯航天設施控制和實驗中心建成,歸屬烏克蘭國家航天局。中心位于葉夫帕托利亞附近的小村莊維季諾,分為三個區:一個是維季諾航天中心,這是蘇聯第一個這樣的中心;另一個是葉夫帕托利亞遠程宇航聯系中心;第三個是研究“火星—金星”的“Mb項目”。
葉夫帕托利亞遠程宇航聯系中心實施的是研究月球和火星的計劃,它是1960年建成的。1959年,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給蘇聯首席宇航專家科羅廖夫下過這樣的死命令:“無論那里的情況怎樣,你都必須在一年內建成這個宇航中心。”赫魯曉夫之所以這么著急,是因為蘇聯正面臨美國的“航天挑戰”,最先登上月球就成了當時這場競賽的終極目標。從1961年起,這里成了蘇聯宇宙空間站的發射中心。1961年,蘇聯發射了“金星一號”,1965年發射“金星二號”和“金星三號”。蘇聯其后的“月球”“火星”航天裝置都是從這里升空的。在這里還有一個模擬月球環境的“月球”試驗場,可以進行登陸月球的訓練。1978年,被蘇聯人稱為“史無前例的科研綜合設施”的PT—70射電天文望遠鏡投入使用。時至今日,葉夫帕托利亞中心仍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宇航中心之一。
文/聞一 節選自《烏克蘭:硝煙中的雅努斯》,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2月版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烏克蘭的軍工產業是如何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