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大會上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裁軍30萬員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11次裁軍。此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員額是230萬人。裁軍之后,這一數字將壓縮至200萬人。
消息一出,大家紛紛猜測,裁軍30萬人,究竟要裁掉誰?在新聞發布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公開解釋道:“這次改革裁減軍隊員額將分步實施,重點將是壓減老舊裝備部隊、精簡機關和非戰斗機構人員、調整優化軍隊結構。”
解放軍退役少將徐光裕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說,在即將被裁的非戰斗人員中,文工團、體工大隊應該是首當其沖。他說,武警部隊有可能轉型成為國民警衛隊,職能轉變為平時國土警戒,戰時補充正規部隊。
如此看來,文工團又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文藝兵是對軍隊從事文藝創作、演藝、體育工作的現役官兵的統稱,在軍內通稱文藝工作者,比較正規點的,如原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局長汪守德稱“文藝戰士。”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主導的“三灣改編”時就確立了軍隊文宣作為政工力量輔助的治軍策略,在軍隊籌建初期,紅軍、新四軍等師團部隊就注重話劇、歌舞等各類文藝宣傳骨干培養,以提振鼓舞士氣。
軍隊文藝團體的誕生歷史幾乎與這支軍隊同步。火線鼓動,是中共軍隊文藝兵們的分內事。
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原團長王慶華回憶說,那時劇團的成員,除了會演戲唱歌,做戰勤工作外,還要刷標語、寫傳單。行軍打仗,每到一地,飯不吃,腳不洗,就先到老百姓家里去鏟鍋灰,然后用水調和,用自己扎的麻刷子,在村里光滑的墻上寫標語。根據黨內不同時期的任務和開展對敵斗爭宣傳的需要,刷寫不同內容的標語。
而戰場休整期,為了打敗對手,往往需要文工團在前沿陣地進行對敵攻心戰。如中共老文藝兵陳大熒記載,在淮海戰役上,文工團員應八縱六十九團官兵要求,插到前沿陣地上去瓦解敵軍,文工團員找了一幅大紅布,因為找不到鉛筆,用剪刀剪了“投降是生路,頑抗是死路,歡迎蔣軍兄弟投誠”十八個大白字,用兩根竹竿撐起來,還在竿子上捆了一些香煙、花生、饅頭和一疊通行證,天甫亮,半連敵軍就舉著白旗來投降。
活躍戰爭的火線文藝的同時,早年的中共軍隊文藝兵還得為地方文藝演出出力,其素材也往往與憶苦思甜、動員青年農民參軍入伍、緩解軍力吃緊有關。
50年代后,大的戰事平息后,中共開始裁減龐大的軍隊,超編的文工團成為首要目標,各大軍區文藝團體都紛紛合并裁撤,中南海文工團也被迫解散。
近年來文藝兵在網絡上備受詬病,個別人被認為丟棄了優秀傳統,享受著很高軍隊俸祿,“滿腦子卻想著跑場子賺票子,用一技之長撈外快,對為兵服務卻沒興趣”。
2013年,總政宣傳部藝術局和總政干部部聯合起草下發《關于規范大型文藝演出、加強文藝隊伍教育管理的規定》的軍令,對軍隊文藝單位人員私自商演走穴、軍紀散漫、丑聞炒作纏身等現象,作了12條之多的限制,要求軍隊文藝兵令行禁止。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裁軍30萬,文工團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