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軍統”為抗戰勝利做出過很大貢獻,但亦因其從事暗殺和反共活動而臭名昭著。1938年“軍統”西北區便將在西安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第十八集團軍高級參議宣俠父秘密殺害。在重慶“軍統”對中共南方局、八路軍辦事處、新華日報社等單位設置偵察哨,廣布密探,對中共人員盯梢,運用各種渠道竊取中共方面的情報。圍繞陜甘寧邊區“軍統”建立起嚴密的特務組織網,接連派遣特務打入延安等等。
1946年8月軍事委員會改組成國防部,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
軍委會里的“名流內閣”
今天,在重慶沙坪壩區土主鎮的三圣宮,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舊址。作為軍委會下的四大機構之一,政治部可謂是國共合作的一個重要體現。政治部負責下列事務:“一、陸海軍之政治訓練。二、國民軍事訓練。三、戰地服務及民眾之組織與宣傳。”
1938年2月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正式成立,蔣介石的嫡系將領陳誠出任部長。為表示與中共合作抗戰的誠意,國民黨方面邀請周恩來擔任政治部副部長,這個職位是整個抗戰時期中共黨員在國民黨軍政部門所擔任的最高職務。政治部下設三個廳,分別由賀衷寒、康澤、郭沫若任第一、二、三廳廳長。周恩來主管第三廳,即抗日宣傳工作。
為了更好地團結各界人士宣傳抗戰,經過反復醞釀、磋商,尤其是在周恩來的具體籌劃和郭沫若的努力下,中國共產黨向第三廳派出了大批干部并建立了黨組織,為開展各種抗日宣傳活動提供了組織保證。
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守后,第三廳由武漢遷到重慶辦公。在周恩來和郭沫若等人的努力下,第三廳招攬了田漢、陽翰笙、洪深、徐悲鴻、杜國庠、馮乃超、史東山、應云衛、冼星海、張署、葉淺予、馬彥祥等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加入,同時還聯絡到了日本進步人士鹿地亙參與抗日宣傳,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宣傳陣容。當時,社會上盛稱第三廳為“名流內閣’”。該廳為抗戰做了大量宣傳工作,起到抗戰文化戰斗堡壘的作用。1940年,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撤銷第三廳,另外設立文化工作委員會。作為學術團體,仍隸屬政治部領導,美其名曰“離廳不離部”。文工會主任委員仍由郭沫若擔任。文工會包容了比第三廳更廣泛的各界代表人物,有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電影藝術家、美術家、音樂家、教育家、經濟學家、自然科學家等等。文工會在重慶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對內對外的文化活動。
在抗戰后期國共關系錯綜復雜的形勢下,文化工作委員會為團結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文|/黃金生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7月上
轉載請注明:北緯40° » 抗戰指揮中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